首页 -> 2008年第3期

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学生的健康生活观

作者:毕正宇

不能混淆,更不能把幸福还原为快乐,幸福比快乐对于人生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幸福对人生具有决定性,幸福是庸俗心理学家所进行量级化的最高级(他们通过经验分析将快乐分成各种指标,比如兴奋、抑制、积极、消极、愉悦等等量级化的指标),可以说,“没有幸福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没有幸福的人生是‘白过的’生活,是生命的虚度,尽管是可以忍受的,但没有人愿意过仅仅可以忍受的生活”。㈣可见,拥有快乐的感觉是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幸福观的前提条件,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是他们成人后具备健康的幸福观的必经之路,那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快乐人生观的问题就极为重要,因为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方面,青少年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有时是在全世界范围的交流,又增加了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接触这种虚拟世界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致使学生快乐幸福感日渐减少。我国学生从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大多认为自己对生活的快乐幸福感日益减少甚至毫无快乐幸福感,比如小学生为考试而忧,中学生为升学而忧。大学生为考研而忧,硕士生为就业而忧,博士生为论文而忧。前段时间北大一名博士生毕业前夕退学就是一例,更有甚者因上述原因感到生活无望而采取过激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中央电视台社会调查栏目去年曾进行关于人的快乐幸福感的全国性的社会调查,调研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和退休老人的幸福感最高,25~45岁年龄阶段的人幸福感最低,而且有不少小学生已经觉得自己不快乐,继而出现厌学情绪。上述现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尤其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应该深思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者应立足于学校教育,并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出发,力所能及地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的传授通过师生双方的话语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通过内心的快乐感的持久维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以达到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仅能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能动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觉的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形成自己的生活观,并在理想的驱使下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形成健康的幸福观。通过对学生的快乐人生观的重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幸福观,这对于高中生和本科生、研究生极为重要,因为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正确的快乐幸福观的指引下,他们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从而形成原创性思想,并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原创性的成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