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探析

作者:李继伟




  (3)教师教学技能低下
  现在我国新教师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师范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到毕业前才组织出去“教学实习”,此时学生都忙着考研和找工作哪有心思研究教学。所以,他们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只能是想当然地教学,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采取合适的方式,他们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无形中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4)教师职业的“过劳现象”
  过劳现象是在工作中因工作量、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原因,使劳动者产生的过度的劳累、倦怠感觉的现象。过劳现象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因过度劳累而死亡即“过劳死”,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教师是劳动强度很大的职业,长时期地超时工作,已成为“过劳死”的潜在人群。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超时工作,许多教师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浮躁,许多教师很难保证完全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从学生角度分析
  (1)源于其他同学失当行为造成的伤害
  现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之间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斗嘴打架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被人们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是难免的,但是我们知道“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背后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学校里那些平常被老师视为“乖孩子”的学习努力、成绩优良、遵守纪律的学生,常常成为那些“淘气”学生戏弄和欺负的对象;还有那些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差、身体上有缺陷的学生,同样也会被其他同学当作笑料来侮辱甚至拳打脚踢,长时间处于紧张、害怕、情绪低落状态下,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2)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因素
  前人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要提到学生所受的伤害与其自身的因素有关,如:性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等。“瑞典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通过儿童人格变量研究发现,儿童中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的发生率较为稳定,男性小学生一般约有10%涉及到欺侮行为,其中欺侮他人和受人欺侮者各占5%。那些受欺侮的儿童往往自尊心较差,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主观适应性差、与同伴关系表现不良,其身体状况也比适应良好的儿童要差一些;欺侮者则常是身体强壮,对攻击行为表现出肯定态度,与同伴关系不良。”此外,有抑郁、厌学情绪问题及身体弱小的学生容易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3.从学校管理角度分析
  我们从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两个方面来分析学校管理的不当或失误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首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目前,我国学校管理中强调充分发扬民主,但在制定和执行管理制度过程中却不能得到保证。学校制定和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是带有一定的专制和强制色彩的,他们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其中缺少“学生参与、反馈”这一环节。学生的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伤害。其次,学校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管理不善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现在各大媒体报道校园事故中,因学校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不合理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胜枚举,如:校餐发生食物中毒、校舍倒塌、校车事故等等,这些伤害不仅对学生身体造成的显性伤害而且对他们的心理也有隐性伤害。
  
  四、 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体现
  
  隐性伤害作为中小校园情境中的一种伤害形式,同时也可以说是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同学间的粗鲁行为、学校管理失误等造成的后果。隐性伤害具体体现形式也就是这些失当行为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损害学生生理健康。下面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上所受的伤害在短时间内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但又是影响深远且难以弥补的。从心理伤害的角度来看,隐性伤害包括: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扭曲学生的正常人格、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首先,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是隐性伤害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尊心既指个人对自我的尊重也指别人对他(她)的正当权利的尊重。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分析中,自尊心属于“超我”的范畴。作为“本我”和“自我”的对立面,“超我”自拟了许多清规戒律,强迫“自我”遵守,并时刻抑制“自我”的种种反规范、反社会的欲望和冲动。当对自尊心的伤害达到一定程度时,“超我”的堤防可能被冲溃,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开始自暴自弃、消极冷漠,甚至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极端行为。其次,学生正常人格的扭曲。美国耶鲁大学阿尔得夫教授提出的“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其中的相互关系需要指的就是相互间的尊重和关爱,由于伤害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压抑、无助和恐惧的状态,他们人格的发展必然是扭曲的、变态的。另外,隐性伤害还表现为学生健康情感的伤害。因为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得他们害怕、逃避、甚至憎恨老师;因为同学的欺辱,使得他们孤独离群;因为学校管理的失误,他们厌恶校园生活。
  2.间接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对学生身体的隐性伤害比对心理的隐性伤害更具有隐蔽性,因为对身体的伤害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是由于生理上的伤害而导致的。研究表明,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的紧张、忧郁,会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造成负面影响。如果长时间的沮丧、焦虑则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伤害的隐蔽性,一时难以被发现和重视,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五、 预防、减少和消除中小学校园隐性伤害的策略
  
  1.回归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魅力
  在学校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甚至可以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比如:老师和同学在校园里偶遇,如果老师主动地对同学笑一笑、点点头,那么同学很可能就会过来和老师打招呼,老师的这一简单的动作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反之。如果教师见了同学视而不见或故意回避,就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就被隔断了。这只是一种十分普通的情境,校园情境中同时也存在着许许多多极端的情况,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侮辱、嘲笑,甚至殴打等行为。如何才能回归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魅力,我认为,学校要建立健全如下三大教师管理机制。
  (1)用人机制
  “严把入口关”,在选聘新教师时,要对应聘教师进行知识、教学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全方位的考查,严防素质低下的教师进入。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发展巨大的财富,会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培训机制
  学校要对新来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培训、教育理论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文化与管理制度学习等等。同时,这些培训也适用于在职的教师。每位教师都要定期培训,给他们学习、思考、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3)激励机制
  激励包括整体激励和个别激励两种方式。整体激励就是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待遇,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个别激励就是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树立榜样,使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个别激励要与考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民主考核体系,同时,激励又要和处罚结合起来,对考核不合格、表现差、同学反映强烈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个别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教师要坚决处罚,直至解聘或取消教师资格。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