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国特色专家型教师素描
作者:张 波
随着先进教育文化理念的流入,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学习模式已由原有的单向度传递向多元互动式转化;原有的学科导向型学习模式中有机地融入“问题导向型”、“事件导向型”等学习模块;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发展趋势上,专科型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唯一的理想追求,实践型、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将逐渐成为主体目标。这种积极的转型和创新的理念,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它应和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握着知识经济的时代脉搏,遵从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它期待着生命个体的充分施展,向往着教育生态学意义的美好画面。这是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话题,也是其理论体系在中国形成了大气候的重要背景。
世纪之交,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高涨起来,素质教育的“创造”、“创生”、“动手”、“个性化”、“生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思想正在由理念向实践推进,这是中国教育热土上所发生的、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令人振奋的重大事件。
然而,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大面积的实践,在现实环境中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因为许多中小学教育实然境况与素质教育主张的理想境界还有相当的差距。许多中小学教师以“狠抓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为由而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中小学生仍旧背着沉重的书包,昏天黑地地参与补课,溺于“应试”的泛滥之中。有人这样比喻:疲于奔命的应试教育,就像一艘有质量问题的航船,载着无数追求远大理想、谋求美好生活的生命个体,在风浪的颠簸中航行,在幸运者疲惫地到达理想彼岸之前,许多不幸者已经沉沦了……这是个发人深思的比喻。
那么,在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呼唤之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固存的根源是什么呢?
应试教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之中。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其核心宗旨是“学而优则仕”。毋庸置疑,从孔夫子的“私学”到逐渐走向大众化的当代教育,考试确实考出了一批又一批被人们称之为精英的贤良人才。他们的成就及所获得的社会价值评判,已成为传统教育的“迷人乐章”,中国所有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百姓一直在为它喝彩;为了子女的仕途,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乐于倾其所有;每年到夫子庙膜拜、求佑的川流不息的人群,极生动地印证了中国百姓的求“仕”情结;从科举时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到当今的“胎教”、“早教”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百考百应,反映了相同的、生命不息求“仕”不止的、深深植根于中国百姓头脑的观念。
有人说,在中国,只要高考指挥棒一倒,素质教育就可以实施了。其实,如此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能不能随着一根考试指挥棒的倒下而烟消云散,是很难预见的。况且,现行的“高考指挥棒”是应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现实国情而存在的,它在别无选择的无奈中,艰辛地走过了多年的路;也很难想象,在现有的国情及体制下,废黜高考,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局面。所以,容笔者这样表述:高考指挥棒健在,各种考试和应试必然附着于此。但是,怎样从这个既定现实出发,改变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大力发展教育艺术,怀着“以学生个体充分发展为本、以培养高素质公民为目标”的理想,在通往教育“自由王国”之路上耐心地“上下求索”,便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的现实了。
值得讨论的是: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与现行的考试评判方式之间的冲突是否将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推到了“两难”的境地?应试教育和以全面发展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能否在“教育”的大概念中寻求到一种融合因素?谁能够担起将先进理念的精华有机融入中国现有国情下基础教育实践的重任?
二、 中国基础教育呼唤中国特色的专家型教师
1.中国特色的专家型教师素描
(1)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我拓展的智慧
中国特色的专家型教师是善于吸纳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但是,他们不会盲目地追随理论潮流;他们的每一项研究,往往是既借鉴外来的先进理论,又从本土教育文化的实际、现行政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的;他们善于辨识哪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先进理论可以在中国现有的体制及教育文化土壤上培植,并用以指导现行教育教学,进而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其实,人类在受教育过程中,内需外需的质量变化过程所呈现的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在宏观上是一致的,在微观上有时也是惊人的一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规律的东西也是不以“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社会功利目的对受教育者的制约;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和教育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或规律等)。所以,专家型教师的某些探索,常常不是首先考虑其符合哪一种理论,而是遵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而生成的,因为这种探索与人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相辅相成,其成果也常常具有跨越时空之意义。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二十多年前所进行的“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改革,与今天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仍然高度吻合;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循循善诱”与皮亚杰的“关于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更是天成一脉。专家型教师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自我拓展的能力。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时,他们能适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以“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为主题的新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征:教育资源的广阔性,教育手段的先进性,教育目标的现实性,教育时段的终身性等等。能从时代的需要出发而自我拓展,从善于积累知识跃升为善于获取知识;从善于利用纸质传媒跃升为善于利用电子传媒;从善于传递知识跃升为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暨中国特色专家型教师的“与时俱进”、“识时务”和“睿智”。
(2)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45分钟内都有收获,能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超越,进入“最近发展区”,如果没有相当水平的科学决策与艺术手段,即使“身在课改”之中,也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如,一些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前提、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尖子学生比较活跃,他们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儿童都有表达的渴望)而将知识点游离出去,从相似性到相关性,从直接相关到间接相关,从间接相关到无关,直至离题甚远;而任课老师囿于驾御能力和知识面,能放不能收,缺乏即时评价能力,只好任其游离,还机械地说“很好”、“也很好”、“你真棒”之类的“鼓励”话语;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以有兴趣的观望开始,以兴趣转移(貌似听课实则溜号)导致收效甚微而告终。
同样是讨论课,专家型教师会在引导全班同学均参与、均收益的环节上采用高水平的策略。例如:不仅引导学生在某一个重点、难点上展开引发思维联动的讨论,还适时展开适宜于中下等水平学生参与的、跳一跳够得着并擦出思维火花的质疑问难;专家型教师非常严谨地对待质疑问难式的讨论,即使教师本人的知识面很宽,仍然严肃认真地备课,查阅相关资料,预测课堂情境,所以,在课堂上,他们能够放得开、收得拢,轻松自如“掌舵”。
此外,专家型教师还善于以中下等学生理解水平为授课嵌入点的依据,以自己缜密而有序的思维方式和巧妙的思维路线为典范,有序地展开能引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无声互动的精彩讲解。其结果是:尖子学生不仅深刻地悟出文本之道,还能捕捉教师思维的独“道”,并通过比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后进学生通过系统的讲解,至少有了知识面的基本保证,由知识的积累为起点,逐渐向能力的形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