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响应日本军部强硬派的态度,以中国军队若进入察哈尔省将会对“满洲国”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借口,申请向华北地区派遣军队,并且专门拟订了《对时局处理纲要》。这个纲要将全面发动武力战争“膺惩”南京政府作为行动目标,并且提出歼灭北上的中国军队的具体方针,要“建立地方政权,以谋求与满洲接壤地区的明朗化;为了准备对苏作战,确保正前方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至少要使察哈尔、河北、山东各省彻底独立”。实际目的就是,利用这次日中冲突,乘机侵入华北,在华北地区建立一个像“满洲国”那样的傀儡政权,为对苏备战建立一个大后方。
关东军的计划尚未获得批准的时候,早就渴望战场立“功”的东条英机,已经蠢蠢欲动了。
他亲自指挥“察哈尔兵团”开始从多伦、沽源等地南侵至长城一带的察哈尔、绥远地区。
事态不断扩大,强硬派在日本国内积极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内阁中,虽然外相广田弘毅与藏相贺屋兴宜都认为扩大侵略战争的时机尚不成熟,但在既成事实面前,参谋本部最终同意了关东军的察哈尔作战请求。
察哈尔作战计划从8月份正式执行。这次的作战计划由关东军作战参谋绫部桔树制订,东条英机亲自带领察哈尔兵团执行。由于东条英机担任指挥,所以这个兵团也被叫做“东条兵团”。该兵团是关东军本多旅团、原旅团、酒井旅团和堤支队分别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的混成旅团。8月19日,东条英机在张北设立了混成旅团司令部,便于临近指挥。
东条英机采取惯用的“闪电战术”,沿平绥线依次进攻南口、居庸关、怀来和张家口等军事要地。这一地区的中国守军约3万余人,而东条兵团则只有几千人。但由于中国守军抵抗决心不足、守备虚弱。日军凭恃机械化武器装备疯狂进攻,中国守军不得不节节退却。8月22日,张北守军国民党军刘汝明部被击溃。29日,张家口失守。
随后,东条兵团由察哈尔南部转向山西北部进攻,9月13日攻占大同,24日攻占集宁,10月14日攻占绥远,进而向包头进攻。不久,控制了整个内蒙古地区。又经过一系列的“闪击”战,东条英机率部占领了华北大片地区。他的侵略“成果”受到参谋本部的嘉许,被授予“全”二级勋章一枚。陆军省次官梅津美治郎还因此“夸赞”东条英机说:“关东军的功勋,得力于东条参谋长。”
进攻察哈尔和绥远,为东条英机积蓄了实战的“经验”和“战功”。察哈尔作战之后,东条英机返回长春,积极展开对苏备战。此后,东条英机支持策划了关东军挑衅苏联的“张鼓峰事件”。
%%%“南进”与“北进”之争中,东条英机极力鼓吹“南进”。随着侵略战争的升级,东条英机被推上权力的巅峰,出面组阁的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挑起太平洋战争,做着称霸世界的“美梦”
1938年初,鼓吹对华扩大侵略,炮制“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板垣征四郎取代杉山元,被任命为新陆相。此时,日本已成为一部庞大的侵略战争机器,它一面向国民灌输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八肱一宇”侵略思想,进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一面积极促成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联盟。而军部中,自板垣征四郎担任陆相后,更是加快推进“军政一体化”和对陆军的统制,不断强化作为侵略工具的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控制力。极力鼓吹侵略扩张的东条英机被召回陆军权力中枢,1938年5月30日,他奉命调回东京担任陆军省次官,成为板垣征四郎的左膀右臂,主要负责陆军省的日常工作。
1938年11月初,近卫文首相提出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这实际就是日军独霸东亚的宣言。升任陆军省次官的东条英机“废寝忘食”地为日本对外侵略出谋划策,甚至连假日都不肯休息。
随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展开,日本侵略中国的战局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大本营的高层就“北进”还是“南进”的侵略策略发生了分歧。在7月份召开的五相会议上,陆相力主与法西斯盟国德国保持步调一致,“南进”的同时,以英美作为未来战争的对象;海相和外相则认为盟国德国的实力不一定胜于英美,暂时不应以英美为作战对象,应该继续坚持“北进”方针,以苏联为进攻对象。双方分歧巨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东条英机自然支持陆相的观点,要求“南进”,并且主张与德国签署一个针对苏、美、英、法的军事盟约,这种主张遭到外务省和海军的强烈反对。不过“剃刀”东条英机才不顾忌这些。他在11月28日军人会馆召开的军需产业界代表的恳谈会上,大放厥词,宣称日本要“对苏、中两国同时作战,同时也准备同英、美、法开战”。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国内巨大震动。
许多人认为与苏、美、英、法同时开战的计划太过冒险,而纷纷反对。陆相板垣征四郎不得不挽回局势,声称东条英机目的只是想鼓励日本军需生产,这只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而已。从后来日军的行动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宣传手段”,而是东条英机提前把日本陆军的计划公诸于众罢了。
不过,由于深陷侵华战场,已使日本深感兵员、财力的匮乏而力不从心了,因而推动扩大战争规模、与英美为敌的“南进”派在内部权力斗争中暂处下风。东条英机于1938年6月18日被降调为航空本部部长,不久兼任航空总监部部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苏、中两国同时正面作战”并展开“南进”计划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