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残灯无焰影幢幢

作者:吉 诚

字体: 【



社会组织那一套。
  长期以来。港台影视与一些国外大片有很多刻意渲染暴力及黑社会的镜头。引起年轻一代是非、价值观的混乱。无异于鸦片。上述两个案例不仅透视出影视、互联网宣传暴力的影响,而且也透视出低素质、低文化的无业游民向黑社会流动的趋向。
  针对庞大的低素质、低文化的无业人群会成为黑社会势力的潜在后备人力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宏观对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赋予农民以国民待遇地位,缓解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体系与城市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矛盾;加紧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减轻人为造成城乡对立:建立合理分配体系,减少社会磨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社会对立和冲突以及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不给社会管理留下真空以防黑社会势力钻入;加强对重点人群和特种行业(旅馆业、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特种物品(枪支、爆炸物、毒品)的监控……
  据学者考证,以中国传统的游民文化为中心的犯罪亚文化和以暴力、色情为中心的当代犯罪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精神支柱。所以。针对这种犯罪亚文化,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清除黑社会性质犯罪产生的文化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文化市场的控制和管理,清除和杜绝宣扬黑社会犯罪、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书画报刊和音像制品。同时。大力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的文艺作品和娱乐形式正确引导人民的精神生活。
  对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黑腐关系。无论是身处生活实际的人民群众的直观。还是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学者们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没有任何分歧:为黑社会提供非法保护是腐败的一种形态。人们认识到。不是说凡黑社会犯罪背后都有白道参与。但凡是打而无力。打而不绝,越打越多的地方,肯定有官方保护、参与甚至指使、指挥。因此,要想对黑恶势力进行毁灭性打击,首先必须消除来自于政权内部的干扰和阻力,挖出那些在党政、司法机关内部的黑恶保护伞和后台。只有这样。才可能将黑社会组织“打早打小”。斩草除根。目前,黑恶势力作为腐败官员的帮凶,已是千夫所指,只要群起而攻之。完全可能聚而歼之。相反,如果不能给予无法无天者以沉痛打击。善良的公民们将可能被迫铤而走险。以暴易暴。并在通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力量之外寻找保护、自救和互济的力量。从这个意义说,政府不但要和黑社会争夺官员。更深层的是要与黑社会争夺人心。
  公安部预防犯罪研究专家龙显雷指出:一定要坚持反腐败斗争与加强民主监督相结合。只有普通群众能够自如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他们才能真正、普遍地从孤立无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黑社会犯罪集团的保护伞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打击黑社会犯罪才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
  德国法学家李斯特曾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邓伟志提出了改良土壤说。他指出:“政法部门只能铲除已出土的黑社会,无法治理产生黑社会的气候、土壤。建议从多角度研究。从改良土壤抓起。要扶持社团的发育,用纵横交织、密如蛛网的社团覆盖全社会。黑社会组织就无处藏身。”
  改良土壤的说法很形象。它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需要参与的一项宏伟工程。
  (本文采用了晓晨的《黑乌鸦团伙落网记》部分内容)
  (责编:丙 戌)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