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警察·歹徒·女犯人

作者:张福祥

字体: 【



你害怕吗?”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怕。歹徒又没枪,怕他咋?他要没武功,就算他拿把刀子,那也是一拳一脚就了结的事。他要有功夫,那就比个高低,比不过人家,怨咱功夫不深,死而无憾。其实,刚进门我就可以收拾他,但我硬忍了。你知道为啥?在监所受条件限制,没人斗嘴更没人过招,憋得慌。好不容易得了机会,多磨蹭会儿,权当解闷。后来他张口骂人,我忍不住了,这才动了手。张叔叔,说句心里话,这是我服刑几年来最开心的一件事。”
  “嗯,这个问题我清楚了。再一个问题,这件事过后,你咋想的?”
  “没咋想,就觉着开心。要说想嘛,就盼望洪所长和谭教导多给我找些这样的机会。”
  “噢,杨青,叔叔不能批评你这种想法有什么错误,因为它确实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是,我总觉着,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狭隘。你再往深处想,这仅仅是个开心的事吗?胡长江劫持绑架儿童,以此勒索钱财,哪一条不是犯罪?你们洪所长闻讯,竭力举荐你参与营救,因为,她要你做的事,是见义勇为的正义事。这么做,不仅对你本人获取减刑有利,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安定有益。试想,洪所长力荐促成这件事,能看成仅仅是送你去寻开心么?你整个解救过程所说的话做的事,比方说你劝胡长江放掉孩子,然后随你下楼向警察投案自首,你给3个娃娃松绑送饭等等,这些都是图个开心吗?我就不明白,事情做也做了,而且都在道理上,可事后在认识上却这么浅薄甚至糊涂。说严厉点,这是思想改造还不过关的表现。用你们谭教导员的话讲,这仍然是‘江湖思维’在作怪。听说监所让你写演讲材料,我猜想,肯定就这件事让你登台发言谈体会,对吧,但像你现在这种思想认识,你觉着行不?洪所长听了,以后哪怕再有十次这种机会,断定她也不会再让你去寻开心!说不批评你还是批评了,你能接受么?”
  “咋不能接受?花钱买也不见得能买得来呢。”
  “这就好。这次虽然露了脸扬了名,但一定要更虚心更谨慎,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记住了吗?”
  “您放心,我记住了。”
  “你捎话要毛线,我带来了。你要毛线做啥呢?”
  “我想给我水泉叔织件毛衣,监所代销店不卖毛线。”
  “你想的和我猜的差不多。我带的毛线够织两个人的,除了你叔,还有个为你看家守院的人,不该给人家织件毛衣表表谢意吗?
  “好了,这次咱就聊到这儿。一句话,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回家,为你看家护院的那小伙儿和我已经约好了,等你回来,他雇车来西安接我。弄不好他会开着自己买来的车来接呢,这也难说。告诉你,好日子还在后头哪……”
  会见杨青之后,我又约见了监所二中队队长孙静雯。工作生活事业家庭天南地北闲扯了一通,我转圈子把话题引到了杨青身上。
  孙静雯说:杨青在近二百名服刑女犯人中,算得上个佼佼者。她聪明有才华,人也长得漂亮,想事做事,有条有绪,在犯人群里,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尖子。但我最欣赏的,倒是杨青鲜明的性格。无论男人女人,要没了梭角缺少了性格,那绝对是个窝囊废。人嘛,是就是,非就非,该爱就爱,该恨则恨,这就是杨青的性格。我举个例子,有次在食堂吃饭,杨青和我大吵大闹(杨青吃饭时发现豆角没有炒熟,建议回锅再炒,孙静雯怕耽误下午生产,不同意。两人因此吵起来。),后来洪所长赶来处理,我才知道杨青发火的原因。那次多亏杨青,不然我的麻烦可就大了。你想,上百人员生命健康这样比天还大的事,我孙静雯能承受得起么?知道了事情原委,我赶紧找杨青道歉。管教民警也好,服刑犯人也好,谁的话在理,谁做的事对,咱就听谁的。反正自那以后,我就比较喜欢杨青。我是个直肠子,说话从来不拐弯。我告诉你,大凡管点事的人,都有偏心眼,谁要说他没有,那纯粹是骗人的鬼话。直到现在,除了两人的身份有这么点不同外,我和杨青好得像姐妹……
  孙静雯还说了些啥,我已心不在焉。因为此时的我,已经无地自容了。
  我找孙静雯,实际为杨青。
  那次,为给杨青申报减刑的事,据说有些中队干部和民警持有不同看法。我以为,杨青曾和孙队长吵过架,她难免对此耿耿于怀,在杨青减刑的事上从中作梗。于是,心想趁来监所采访的机会找孙静雯聊聊,转圈子替杨青缓和疏通。哪曾想,竟然是这么一种情况。
  
  后记
  记不清哪位文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太阳天天都是新的。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指人对各种事物的一种感受。但我以为,与其说太阳是新的,倒不如说太阳底下的人,天天都是新的。
  关于杨青杀人案以及判决和狱中服刑的情况,我前后跟踪并撰写了10余万字的稿件。对一宗案件如此关注,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绝无仅有。而《蓝盾》作为大型法制类期刊,连续刊发同一案件报道,也当属“刊无前例”。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杨青杀人案曾强烈地震动了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采取如此凶残而又怪异的手段杀人害命,在我看来,非恶魔不能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有义务也应有良知加以鞭挞和披露。
  然而,天下事决非1加1等于2那般简单。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随着对案件来龙去脉的了解,竟不断地给我胸中那团怒火浇水降温。而且,此案所涉及到的人和事,也曾给了我无数次的感动。因此,责任心促使我,必须将此案相关事件以及个人的情怀感受记录下来。
  对于杨青,我经历了与周波相同的情感旅程,由憎恨变为理解再到同情,最终转到了关心。不同的是,我并非此案直接利害关系人罢了。
  杨青案件报道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对杨青判决入狱以后的表现,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报道杨青案情的《蓝盾》,自然也就成了满足读者心愿的纽带和桥梁。于是,形成了读者不断关心、作者连续采访、《蓝盾》多次报道的互动局面。
  杨青的转变,除了她自身努力之外,与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关系极大。正如监所洪娅惠所言,就杨青积极改造实现重大转变的外在因素,广大读者及《蓝盾》编辑,均功不可没。的确,大家联手同力,做了一件极富爱心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特意告诉读者朋友的是,根据杨青成功解救儿童这起事件中的表现,监狱一定会为其申报减刑,这也是他们当初力促杨青参与此次解救行动的出发点。我判断,此次杨青被减刑的幅度不会小,只是直到作者发稿之日,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盼望杨青多创造些惊喜,从而让所有关心她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欣慰……
  责编:新文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