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
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
“采访这50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我从中收获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采访50名精英,意味着从50个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吸取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纯粹的精华。自此,陈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与其治于人,不如尝试治人。而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才能从一个文人记者转变成一位商人?两种角色应该怎么调整?
实际上,陈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报的高级记者开始运作京华传媒网。当时已是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传媒论坛总版主的陈海,一直在思索开拓京华传媒网发展之路的切入点。他曾经和某门户网站联系,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个频道,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陈海清楚地知道,他手里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优整合以使其转变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他还没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和《数字传媒》杂志合作,兼任杂志主编。
这一年,陈海整合新浪网、京华传媒网和《数字传媒》杂志等业界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互动的形式,成功策划了“新浪-京华传媒新年论坛”,并在新浪网上现场直播。他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媒体领域几位重量级的人物,论坛活动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使网络在传统传媒业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这次论坛的内容则成为《数字传媒》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京华传媒群雄论剑”。陈海又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大广告。
尝到甜头的陈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策划“京华传媒论坛”。“做论坛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挣钱,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品牌。”面对外界的疑惑,陈海这样解释道。他已经意识到,在互联网领域,内容、技术、市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创业就是要保证这三个团队里都有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而除了在技术方面他不占优势外,在内容和市场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几年媒体记者的从业经历无疑给予他独特的竞争优势。
陈海创业感悟
说起自己的创业动力,陈海颇有感慨,陈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别:同样一位社会名流,当你以记者身份采访他时,他会很客气;但当你以一个网站小老板的身份面对他时,他的口气马上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些威严和其他因素。所以陈海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把京华传媒网做大,以取得平等的对话权。
京华传媒网最初走的是一条“网上造品牌,网下挣钱”的路子。网站能够自己造血,基本上还是依靠由网上延伸到网下的公关、出版等业务。几年来,陈海已记不清京华传媒网进行了多少次小规模的改版。而陈海对网站进行的最大一次改版是在2005年初。他首次正式在业界推出传媒商务的概念,并在半年内与新华网成功实现结盟-这正式确定了京华传媒网在业界的领袖地位。各类第三方数据统计表明,在全球传媒类网站排名中,京华传媒网已经位列中国传媒类网站的第一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