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门一脚的“帽子戏法”
个人档案:
马锐,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马锐的身上充满了有意思的矛盾:明明高中时期的成绩在班上只算得上中等,却偏偏在高考中发挥出色,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明明心存驰骋商场的宏愿,却偏偏读了个最是风花雪月的中文系;明明已经被应试教育折磨得满心厌学,却偏偏报考了两次研究生;明明毕业后以做平面媒体为终极理想,却偏偏最终是在网站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平台。
相比起那些不论求学还是就业都顺遂得让人妒忌的青年才俊,身材高大、喜欢体育的东北孩子马锐显得更加真实。他的自卑与自信、迷惘与坚定、挫折与成功都因为不甚完美而让人倍感亲切。对于他来说,在人生的球场上,担任前锋、中场、后卫,甚至被中途换下都不是大问题,他所在意的是临门一脚时轻轻松松表演的“帽子戏法”。
高考:轻松的临门一脚
幡然醒悟的马锐突然刻苦异常,成绩直线飞升,最后居然上升到全年级的前5名,高考成绩是年级里考取人大的最高分。
马锐的高考可以说有点传奇色彩,他的自我评价是:从高一到高二成绩都一般。他所就读的学校文科共有200多名学生,他的成绩基本上排在100名之后。峰回路转的转折发生在高三。幡然醒悟的马锐突然刻苦异常,成绩直线飞升,最后居然上升到全年级的前5名,高考成绩是年级里考取人大的最高分。
对于出生在东北一个闭塞小城的马锐而言,考取人大的梦想起初似乎很邈远,他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更是感到迷茫。“报考学校时心情很矛盾,我们家乡信息闭塞,也不像现在高中生那样可以获得专业指导。当时听老师说学中文就业前景会不错,于是高考志愿的第一重点就按他的建议报了。”如今回首往事,马锐才意识到,其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财经。
1998年9月,大一新生马锐从长春-北京的列车上走下来,背着大包小包,一脸新奇、一脸紧张地四处张望着。从北京站的地下通道出来,刺眼的艳阳仿佛要灼伤人的眼睛,车水马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伏的人声一下子把他推到了一个和家乡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马锐自嘲说,由于家乡小,在家时自己连公共汽车都没怎么坐过。此刻突然站在诺大的北京街头,他显得是那么孤单无助、手足无措。他记得自己当时买了个从来没吃过的煎饼果子,陌生的口味让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北京的格格不入。
一路辗转,马锐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仿佛飘在梦中似的,他稀里糊涂地进了人大的校门。完全陌生的城市、完全陌生的人群、完全陌生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他去适应。他开始意识到,大学就是一个锻炼适应能力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性格再塑造的阶段。
和不少大一新生一样,马锐和同学们一起,一窝蜂地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书法、体育、电影,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只要与这些有点关系的我就报名。”而至于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马锐承认,他很迷茫。至于以后的出路,他更无从知道。
在此之前,马锐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不明确自己报考这个专业的目的。他的大学班主任是个极其随和热情的人,常常找学生聊天,有时一聊就聊到半夜12点。一次班主任问马锐为什么考中文系,他略一思考回答说是“为了提高自己”。老师听罢笑了,评价马锐有“纯洁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