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霍英东的两个硬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香港商人霍英东目前拥有60多家公司,是一位亿万富翁。可谁想,18岁时的霍英东还不得不靠做苦力来营生。后来他发现战后香港的遗弃物资很多,可转手卖钱,于是他就用小舢舨倒卖破烂。很快,他的小舢舨就换成了小艇,又从小艇换驳船,一步步成为运输业“老大”。
后来,他开始把卖破烂赚的钱投入建筑业。但当时香港建筑业已近饱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高招儿,即一层层卖楼花,从而发明了边建边卖的分层出贷法。这大大加快了他的资金周转,一个钱可当几个钱花,还创造了香港房地产买卖速度的最高纪录。
到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建筑业疯涨,竞争更加激烈,导致沙石奇缺。而霍英东青年时的小舢舨生活使他意识到淘沙是个好营生。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那是费力费钱、收效慢的“吃螃蟹”苦活儿,因而无人问津。但他却认为淘沙就是淘金,于是他乘泰国政变之机,从曼谷政府手中购买到一艘载重3000吨的东南亚地区最大挖泥船,再加上原有的20艘,使霍英东的供沙能力有了绝对优势,垄断了淘沙业。当时,如何供沙也有两个方案:一是短期高价供沙,获取暴利;二是订长期合同低价出售。霍英东看准了谋长远利益永远比短期暴利办法更好,于是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果然,后来房地产的大起大落都没有对他的供沙业造成重大冲击。
“世界塑料大王”王永庆的竞争战略
台塑集团的董事长王永庆拥有4万员工,10万股东,40亿美元家产.有此规模在于他是“经营之神”。
王永庆16岁就成为一家小米店的老板。到1957年,他投资建立了“台塑胶工业公司”。他曾到日本花120万美元买下塑胶粉制造技术,但终因无力与日本竞争,事来萧条,股东纷纷退股,这使他断然变卖家产买下台塑全部股权,但产品仍是积压如山。
一天他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不自己创市场?于是他下决心办个塑胶原料转化成塑胶成品,因为台湾塑胶制品市场很大。于是他投资70万美元买设备迅速投产,这一设想果然效果很好。他又想:这是什么道理?他悟到:一个企业最好在产业链上为自己建一个“互补式企业”,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又提高质量,获得多方效益。也减少了风险,保证了企业的安全。
本着这个互补思想,王永庆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后来又办了“木业”、“化纤”等相关产业,形成多层次互补、深层次加工、全面规划、统一调配的多元化大企业集团。因为台湾资源缺乏,他又把产业“互补”到了海外,买下美国14家工厂,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轻油裂解厂。
一心想当拉链大王
一个23岁的日本青年叫吉田中雄,他觉得中国上海人最会做生意,于是来到上海“留学”。回国后,想办瓷器公司,结果破产了。在清理家底时,他在箱子里发现一个拉链。于是他就创办了3S拉链公司(后来的YKK拉链集团),又因质量不行,买卖未成。他究其原因,发现是制造设备落后,于是周游世界,从国外引进最好的生产拉链机器,发挥日本劳力便宜优势,一下子就使拉链生产实力达到国际最好水平。此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印度、印尼、新西兰、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建立拉链厂,成为日本第一家在国外建厂的跨国企业。
为了形成以拉链为中心的产业集团,他又发展拉链原材料铝业公司。此时,他年产拉链之长度达190万公里,可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拉4个来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他有如下的理念,使他成就了事业。
一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时刻追求各方优势在自己身上来个优化组合。他要不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优势与日本廉价劳力组合,就不可能成为日本最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当然也就没有后来在世界各地建厂的可能。
二是让自己以主业为核心适时向上下游工艺产品延伸,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竞争实力。
三是“从善经营”作为一切行为出发点。“从善”则有良性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利润三分法分配:1/3返回消费者;1/3给销售商、代理商;1/3作为企业支出与发展之用。公司股份的50%以上交给员工,每年可获18%的股息。另外并扣收员工奖金50%、工资10%,放在公司,给员工高于银行多得多的利息,上世纪80年代员工公司存款超过5200万美元。红利分配,他个人16%、家族24%、员工60%。
四是重视展览重于广告。他发现:今后产品都要个性化、人性化,这就与艺术品接近,画家的画没有做广告的,只搞画展。拉链都与成衣、箱包等艺术品相关,因此他大搞产品展览,效果很好。
没有“常识”的冠军
在《卓越的投资》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真事”:
澳大利亚的克利夫·扬先生在61岁时,参加了从悉尼市到墨尔本市的长跑。全程有600多公里。
他跑的时候穿一双高统套鞋,拖着滑稽的小步,人们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可就是这位克利夫·扬先生赢得了比赛,并且以领先一天半的成绩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克利夫·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的坚定信念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多少年来,所有世界级运动员和教练按一种说法行事,即:在这样超长度的赛跑中,必须每跑18小时,睡6小时,才能最有效运用体力,这已是“常识”。而克利夫·扬来自内陆地区,不知道“得睡觉”,也不知道大家都遵照这一“常识”办事。所以他马不停蹄地跑,从而战胜了世界级长跑运动员。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