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9节 那个叫孙宏斌的年轻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老一代领导人像丘吉尔、罗斯福,年轻的网络经济先锋像杨致远这些人,其实都是某一个机会促成了他们的成功,一下子……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偶然一下子,就变成了今天这样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关键事件让他成长,那个事件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事件……”
一个男人节奏舒缓、语气柔和地说。这是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个子不高,微胖但不影响给人的干练印象,面容倒也和蔼,只是总显得很忧郁。
他经历过难堪和痛苦的生活,感受过“最苦寒江似酒,将人醉过深秋”的抑郁,如今他已放弃了愤怒、压抑和自怨自艾,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然后平静得近乎冷漠地讲述着往事。
十年前,没有人知道孙宏斌还能干些什么。熟悉他的人都以为他将从此开始庸常而漫无目的的人生。在一些人眼里,他依旧庸常而神秘;但在另一些人眼里,他却高大而伟岸。柳传志说他“不住楼帮楼就到楼下搬砖头”,他则称“是柳传志造就了我”。
山西临沂人孙宏斌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曾经对人大喊大叫,如今已极少失态;他的激情曾使他失去过自由,也给予了他声望和财富;他曾经飞扬跋扈地生活,如今则平静地生活在尘世中。
在清华大学水利系硕士毕业之后,他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了三年,每天依旧与计算流体和计算气体互相依靠,但他总觉得不甘心,他相信“这个东西,再做十年二十年也就这个意思”。
1988年5月的某一天,偶然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他拨通了一个招聘电话,于是,他来到还未叫作“联想”的联想,加入了柳传志布好的一个局中。
1988年开始的联想大规模招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泾渭分明的状况,年龄差异、教育背景的不同、观念上的交锋,最终演变为新旧两种文化开始交织、碰撞、冲突,这种冲突最初还潜藏于地表之下,等到1990年春天,它就压抑不住地爆发了。引爆它的导火索,是一份叫《联想企业报》的内部小报。
《联想企业报》是由孙宏斌负责的企业部出版的,上面刊有企业部的章程,有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提法,还有主任经理主持企业部发展工作具有总裁赋予的所有权力,诸如进人、裁人、分公司经理的任命等提法。
柳传志在香港看到这份东西,“着实吃了一惊。”十几年后,柳传志承认,这是惟一让他感到“心里有点发慌”的时刻。
尽管对《联想企业报》的出现大光其火,感到“造小船”的危险已经密布于联想集团之中,柳传志还是对孙宏斌评价颇高,他说“小孙”有三条突出的优点:“第一条,他有非常突出的实干精神,勇于克服困难,拼命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第二条,能把自己的工作分析地比较透彻,尔后制定工作方针,也就是说能够审时度势,懂得退出画面来看画的工作方式;第三条,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属下同志的积极性。”
但是,柳传志也相信孙宏斌身上存在着不可原谅的问题:“第一,不注意公司大船结构的统一原则;第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强烈,管理方式上简单幼稚,有帮会行为。由于涉世不深,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必须积累工作经验,这是目前的问题。孙下边在公司工作就四种可能:第一种是可造就之大才;第二种是公司的危险人物;第三种是被磨练成庸才;第四种是愤而出走。”
柳传志用他一贯的手段表扬了企业部和孙宏斌,说“他们部里的气氛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有一种‘嗷嗷叫’的工作的感觉,这一点我自己亲眼看到了”。
然而,所有的评价都无法阻挡他对孙宏斌和整个企业部含混地传递出信号:他决不会容忍他们造小船。孙宏斌没有感觉到这危险的信号,或者说他没有发现柳传志暧昧的表达背后的强硬。多年后,他回忆往事说,他们开会时一切都还没有迹象,“当时柳总讲完以后,大家在一起吃饭,我来得有些晚。后来胡昭广也去了,说这就是孙宏斌,说咱们现在就缺这样的人,年轻人就得有闯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