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少点“内紧外松”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多少年来,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一直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所谓“内紧外松”,就是让少数人知晓内情,而多数人却被封锁消息而蒙在鼓里。
我在基层工作时,曾遇到过两起突发事件,都或多或少受“内紧外松”的影响。一起是“扎错针”事件,涉及600多个小学生。事情发生在基层,学校组织给小学生扎预防针,本来应做“皮试”,然后再正式扎针。由于护士马虎大意,忽略了“皮试”这个环节,引起数百名儿童有过敏反应,有的发烧呕吐。下面想自己消化这起事故,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有些孩子病情加重。最后市里多次被学生家长围攻、冲击,市委、市政府机关好长时间不能正常办公。基层单位更是狼狈不堪,将近半年时间无法正常工作,他们为封锁消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再一起是金融方面的突发事件。市里一家证券公司发放国库券,证券公司老板私自将钱拿到外地搞房地产,由于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钱变成了一个个半截工程,损失惨重。有关人员为了稳定认购国库券群众情绪,避免恐慌,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方法,没有及时向政府通报,采取补救办法,制定周密的防范措施,以致越演越烈,酿成了金融风险。
近些年来,我们一再提倡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但往往集中在不疼不痒的事情上,多数情况下还是流于形式。真正触及要害问题,还是不愿痛痛快快公之于众。以至于拿“内紧外松”来遮掩。
当然,有时搞“内紧外松”,骨子里还是一个不相信群众的问题。我们总是教育群众转变观念,而自己的“官”念往往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这种“内紧外松”的办法,实质是对自己权力的过分自信和过分迷恋,总是担心“外松”后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对群众的不信任。实际上,信息的封锁往往加剧而不是减少恐慌和混乱。只有全面公开信息和真相,才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关注力。而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化解矛盾,克服危机,解决问题。
前些时的“非典”突发事件,再一次暴露了我们有些官员“内紧外松”危害严重。令人振奋的是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在防治“非典”斗争中采取了完全公开透明的做法,每天都准确、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布“非典”疫情,而且明确表示:对瞒报、迟报、漏报疫情的地区和负责人要严厉惩处。这可称作中国政务公开的革命性开端。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