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粮食价格下跌了,齐桓公深恐余粮流到其它请侯国,想为本国百姓贮藏些粮食,又来向管仲问计策。管仲说:“今天我从市中心路过,见到新建成的两家大粮仓,请您以壁玉来招聘他们当官。”
齐桓公听完管仲的话,明白了其中道理。于是以贮粮有功的名义聘两家主人出来作官。国中百姓得知,纷纷建造粮仓仿效,每家藏了尽可能多的粮食。
重赏不如用严罚
在赏罚的运用中,赏与罚的作用各有其侧重。赏是用人的激励机制,而罚则是纠正机制。
春秋末期,鲁国国都北边的一片森林着火,正巧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快要危及国都。国君鲁哀公亲自救火,但他旁边只有几名随从,其它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兽,却不去救火。
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问计。
孔子说:“那些追赶野兽的人又快活又不受处罚,而救火的人又劳苦又没有奖赏,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因。”
鲁哀公说:“你的意见很好,应该赏罚分明。”
孔子说:“现在是危急时刻,来不及去赏救火的人,再说,凡是救了火的人都要奖赏,国家的花费就很大,您只要用刑罚就管事。”
鲁哀公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叛逃者同罪;追赶野兽的,与擅入禁地的同罪。”这道命令颁布后,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如果要引导别人自觉体现价值,为事业奋斗尽力,用赏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以法制短,让犯错误的人从错误的方向上改变过来,就要用各种管理制度、法规、法令去直接或间接进行制裁,这也是制短的有效措施,因为罚对人的威慑力要比赏的作用强得多。
宋朝贾似道做宰相时,临安城中失火,可是驻扎在城里的将领组织不力,没有全力扑救。贾似追当时正在葛岭,同临安相距二十里。报告的人络绎不绝。贾似道不慌不忙地说:“火接近太庙再报。”
不久报告的人说:“火快烧到太庙。”贾似道乘坐轻便的小轿,四个武士保护着,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太庙。
他下令把驻军的几位主将召来,厉声说:“如果火要是烧到了太庙,我就把你们全斩了。”
将领们一听,带领手下迅速扑灭了大火。贾似道虽然喜欢弄权,但他的命令下达后能够让将领马上执行,其才能也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
赏与罚的后果对人来说是不对等的。
有经济学家发现,人最在乎已经得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收别人的钱时可以少收一角,但是在付给别人钱时却不愿意多给一分;有人可以对10000元的奖金无动于衷,但是对于2000元的工资却看得很重;有人可以花100元去打官司讨回自己的一元钱,却不愿意花100元的成本去挣别人的101元钱。
从上述现象我们也可以发现赏罚的一个规律:从一个人那儿罚没100元钱带给他的痛苦,远远大于赏赐给他100元钱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要纠正一个人的错误行为,用罚要用用赏更有效。
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鸣镝射马”的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王朝初期的漠北草原。当时,匈奴部落的酋长叫头曼,前妻生子冒顿。后来,头曼所宠爱的后妻阏氏,又生了个小儿子,头曼想把他立为太子,就派冒顿到月氏王国(甘肃张掖)当人质。等冒顿去了之后,头曼发兵猛攻月氏,希望月氏王把人质杀掉。
冒顿察觉到老爹的诡计,立刻夺得一匹好马逃了回来。老爹有点懊悔,同时并认为儿子很有胆识,于是分给他一万名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