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品牌“米姆”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国内媒体聚焦海尔、华为、联想、TCL等公司时,世界一流媒体则毫不含糊地把荣誉给了宝钢与谢企华。
——题记
2004年的冬天对中国公司有点冷:到2004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三年保护过渡措施即将到期,一场全球化的严酷生存竞争就在中国本土展开;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看涨,彩电、服装、家具等中国优势出口项目接连遭遇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壁垒。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时刻,一大批中国公司做出了不懈的探索,但是却缺乏明确的航标。
但是,宝钢的做法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用25年时间,宝钢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在国内媒体聚焦海尔、华为、联想、TCL等公司时,世界一流媒体则毫不含糊地把荣誉给了宝钢与谢企华。2004年宝钢首度进入《财富》500强排名,在世界大型跨国钢铁集团的排序中,按营业收入宝钢居第4位,而利润却处于第1位,核心企业宝钢股份在全球同行中吨钢盈利能力最强。《财富》《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纷纷授予“戴着眼镜衣着朴素颇有书卷味”的谢企华世界商业女强人称号。
集宝钢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头衔于一身的谢企华的第一个大动作是于1995年,放弃以大吃小的并购,转变母子集团化的自我扩张思路,开始在海内外选择结盟伙伴。谢企华一直不肯以上海市或中国本土为坐标把握宝钢的方位,她用“全球化视野”扬长避短,通过结盟不断扩大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弥补劣势,把国内国外打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国市场的优势是谢企华全球化经营思维的起点。中国钢铁业一年的消费增量,等于全世界其他区域三年的增量,中国作为钢铁的第一大生产国、进口国、消费国,吸引无数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纷纷参与开发竞争。坐拥中国市场份额的优势,宝钢不遗余力与国际钢铁巨头新日铁、阿赛洛、浦项和蒂森克虏伯等合作,以便获得市场、技术和管理优势。在一般公司靠低成本、低价格进行跨国竞争的时候,宝钢则在管理体制上加速推进一体化运作步伐,业已形成整体化运作体制的雏形,启动高效率的组织生产这个高端来实现全球化布局。
当中国钢铁业下游产业已经集结了世界500强的跨国经营高手时,宝钢不失时机地与汽车、机电等下游行业前三名的巨头在中国结盟,把重点放在开发高端产品上,逐步形成定位于以板材为主,汽车板、家电用钢、高级管线钢等新一代主导产品的钢铁精品基地。目前,宝钢的汽车板、家电板和管线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45%、53%和56%,而且宝钢还是国内重要的镀锡板和无取向冷扎硅钢板的生产商,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15%。宝钢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每年把10%的产品投放国际市场,接受最挑剔用户的检验。
谢企华在巴西和澳洲投资建厂整合优质铁矿资源,其对上游资源的整合从来就没有脱离对全球下游客户的争夺战。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合资的铁矿在巴西刚刚投入运行,谢企华又启动与老搭档联合在巴西投资建一座大型钢厂,总投资达80亿美元,初期年产量达到380万吨。这既是方便就地取材,更是瞄准广阔的美洲汽车、电子、通讯、机械等产品的市场。新近宝钢又盯上了经济同样迅速增长的印度钢铁资源与市场,结盟投资的战略已近成形。
谢企华矢志“以全面推进全球化经营、成为一流跨国公司”,带领宝钢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实现投融资的国际化和采购营销的全球化,全力提升钢铁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
诚然,与世界一流公司相比,宝钢在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方面差距明显。但是差距正是谢企华的动力!她自觉地“不断将宝钢与世界顶尖企业对照,在寻找差距中落实措施,在缩小差距中实现超越。”
全球化已经深化到这种程度,不管是已跨出国门的还是占据垄断资源悠然自得的中国公司,都不得不反思修炼自己的全球化思维。许多走出去的中国公司花血本在异国他乡培养众多骨干,把公司跨国经营能力维系在个人身上,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一次次高层管理者带着一身本事跳槽的尴尬。还有一些被韦尔奇谓之曰“固步自封”的中国公司,“选择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只管在国内生产,向其他国家出口,却不得不遭受一次次的反倾销诉讼,坐等优势丧失殆尽。
宝钢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立足中国广阔的市场,与国外一流跨国公司结盟,以获得真正的技术优势与管理优势,从而在全球最有市场潜力的地方,更有效率地组织生产和办工厂,以应对区域经济周期的波动。宝钢把跨国经营能力牢牢地锁定在公司的体系运作上,由此途径所增加的跨国运营能力永远属于宝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