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大象笨拙起舞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放弃芯片产业,不再留恋“面子”工程
——题记
首钢欲放弃8英寸芯片业务一度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记者们的春秋笔法,故事好像变成了1999年,募集资金18亿元,没能力赚36亿元去分红,只剩下2.5亿元,现又转投到钢铁方面。一种盲目的情绪迅速燃烧起来,网友们纷纷指责中国股市的黑幕,其实这个决策的转变,很是耐人寻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大家认为中国一年有1亿吨钢就行了。地处首都的国企首钢,要跟上形势,不能不拿出办法。于是有了“首钢不姓钢”,要积极融入高科技北京的战略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甚至还计划到2010年,首钢将真正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整个集团销售收入的70%以上。在这样一系列非市场因素的作用下,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钢铁业错失了发展良机,而高科技如芯片业形同鸡肋。
1999年9月,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18025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3303万元,可用募集资金176947万元。截止到2004年9月30日,实际使用151947万元。其中用于钢铁业技术改造项目及补充生产流动资金共96786万元,产生经济效益37188万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及保险业5项55161万元,累计获投资收益4173万元;尚余2.5亿元(占募资总额的13.8%)。原定用于8英寸芯片项目,首钢此次拟改投效益好的高端钢铁产品。
“首钢还姓钢”,当有着“扭亏大王”称号的朱继民成为首钢第一把手时,他选择以回归主业作为医治首钢的突破口。2003年朱继民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坦陈:“2010年目标的提法,虚夸的成分较大,不切实际,我不赞成。”
摊在朱继民眼前的首钢时局图并不乐观。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钢铁的第一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消耗量今年有望达到2.6亿吨,2010年更有可能达到6亿吨。一场抢占中国钢铁制高点的战斗日益逼近。内有宝钢、武钢等巨头已经开始捷足先登攻城掠地,外有阿塞洛、新日铁、浦项以及法国、德国、美国等一大批国际巨头兵临城下。而首钢却被绿色北京奥运、搬迁钢铁主业、安置大量的富余人员以及钢铁高端市场的乏力等因素所困扰,举步维艰。首钢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94年的8.89%,下降到2002年的4.5%;2002年首钢每吨钢材平均售价仅为1900元,比宝钢低2100元,比鞍钢低900元。曾经是首都改革先驱的首钢落伍了!
2004年初,前壳牌石油总裁来华访问,就这些困境直接问朱继民的看法。朱继民爽朗地回答:当一个公司或一个人感觉不到压力的时候,他能产生多大动力?困境就是机遇,挑战越大机遇越大。从中心城市把首钢这么大一个摊子分迁出去,在实现跨区域的整合重组中做强做大核心产业,同时实现首钢总体转型,以保证增加所有员工的收入。这是全球难觅的产业整合试验田,首钢正在创造一种模式!壳牌石油前总裁是过来人,对这样精辟的分析很以为然。
人们通常只看到一定的“结果”,才去思索形成的“原因”。而那些善于创造的人,由于具有非凡的思维宽度与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因此常常想着种植什么样的“因”,以获得特定的“果”。或许,朱继民也具有索罗斯那样的反向思维,洞悉了眼前这些所谓的不利因素正是调动中国最大的政策资源的有效手段。而当这些手段得到恰当的利用,那些看起来呆滞的因素,会被激活参与到做强做大首钢的核心产业中来,参与到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传统优势产业中来。
2003年,首钢实施压缩200万吨钢铁生产规模一项,对首钢净减利12.21亿元。可是年底盘算下来首钢依然盈利9.59亿元。这些表现足以告慰小股东和投资者。提高钢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重视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这是关系首钢股份化、公众化全局的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首钢决不会掉以轻心。
作为一个中国钢铁业时局图与钢铁产业地图的研究者,我从首钢选择对外公示8英寸芯片项目下马,看到了一种正视困难和现实的决心。严酷的市场竞争,不允许首钢再留恋任何面子工程,不允许再讳言错误,首钢这个钢铁大象终于开始跳舞了!刚刚摆脱政策的束缚,刚跳出思维框框,大象的舞步或许看上去还有点笨拙,但是一种内在的自由无忌已经显露无遗。当然,首钢还要恶补许多正规的舞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