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全球领导力”!序曲(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全球领导力”!序曲
2003年9月16日下午,金秋的北京热意未尽,地处中关村北美丽的清华园里热闹非凡,一辆辆黑色轿车从清华大学的各个校门鱼贯而入,驶过绿树成荫、鲜花满园的校区,从车上走下一群群面带喜悦、精神抖擞、西服革履的先生女士们。
经济管理学院的大楼打出醒目的横幅: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中国企业未来。今天,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03级新生入学的日子。
经过几番严格考试进入清华EMBA的三百多名新生们陆续办完严谨的入学手续,交完了25万元学费的支票之后的程序是与校院领导和老师合影留念。同学们经过近半个多小时的排队站定后,眼前忽然走来一批胸前带着鲜花、一路谈笑风生的嘉宾,走在中间的一位风度翩翩、西服革履的西方人被簇拥着落坐在前排正中间。
这个人是谁?约翰·桑顿!在EMBA录取通知书中提到的那个人。
对,他就是约翰·桑顿。高盛银行前总裁约翰·桑顿真的如约来到了清华园。清华大学EMBA的新生们迎来了第一位世界级公司总裁出身的教授。约翰·桑顿将讲授在清华独一无二的课程——“全球领导力”。
EMBA的新生们与约翰·桑顿合影之后,集体来到清华大学行政主楼大厅,准备聆听约翰·桑顿到清华来讲授的第一堂“全球领导力”。
中国将在本世纪崛起!你们要有使命感!
“在这个世纪,中国经济一定会超过美国。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的崛起,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在清华大学EMBA开学典礼上,桑顿向世人道出了自己的初衷。
桑顿先生说:“在英特尔,40%的收入来自中国,沃尔玛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有数十亿元之多。而美国工商界的精英们缺乏这样的信息。”
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 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 全球领导力“21世纪,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有多大?在美国没有人可以做出成熟的思考。而美国现行政策将中国定位于战略性竞争伙伴是不对的。”桑顿说,“我的目标就是要为中美两国的交流和沟通做出努力。”
“选择清华是因为清华的很多毕业生都成为了重要的领导人,与他们的交流将最直接地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思想和行为。”桑顿毫不掩饰地说,“我希望能够长时间地留在清华。”
他表示,将在自己的“全球领导力”课程中,邀请全球知名企业领袖和政府官员参与授课,与学员们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
桑顿希望能够成为“美国人乃至西方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的人”,“我希望在美国建立一个中国中心,分析、采集并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
2003年9月16日下午,桑顿先生开始了“全球领导力”
的第一堂课“全球领导力”是由桑顿亲自设计、组织并参与授课的一门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课程,特别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的特质、领导与学习、领导与创新、领导与变革、妇女与领导力、领导成长及领导与激励。
可容纳600人的教室在开课之前半小时已经座无虚席,学员们不仅带着纸和笔,还带着摄像机。
领导力可以言传身教吗?当戴着厚厚的鹿角镜框眼镜、还是一副银行家打扮的桑顿站在清华的讲台上时,这是他需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我不认为自己能把你们都训练成为卓越的领导人,这需要你们的自我觉醒。”桑顿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诚实。
在桑顿的学生中有23家上市公司总裁、4位《福布斯》中国榜富豪、国资委管理的196家大型国有企业中的10位总裁。他承认自己的行为有点冒险,但却并不盲目。
桑顿说:“我要让你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全球公司的领导人,你们必须学习如何像GE前CEO韦尔奇一样思考,因为在未来20年,你们将不得不面对这些竞争。我希望你们能具有全球视野和追求,很多时候,你们缺乏这种自信。”
谈到领导力问题时,他说一个成功的领导人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向榜样学习、善于阅读并且有强烈的使命感。参加此次课程的大部分为清华的EMBA学员,另外还有少数IMBA、MBA、MPA学员。课堂上学生们提问踊跃,很多学生直接用英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桑顿进行了探讨。
当被问及“如何使“全球领导力”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时,桑顿说除了邀请中国以外的成功领导人参与授课外,他同时还会邀请中国的知名企业领袖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对领导力诸多层面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导风格与技能。课后,在谈到如何看待此次学员的提问时,桑顿用“活泼、生动”进行概括,同时他也表示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便今后与学员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有学生问道:桑顿先生,您在清华能够做到像在高盛一样成功吗?
桑顿对于自己面对的压力了然于胸。“在过去的6个月,我的经历非常有趣,我回答了无数遍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何离开高盛到清华担任一名教授’,忽然之间我意识到,现在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对我以及在座的各位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这是桑顿在清华的开场白。
他在讲台上缓缓踱步,使每个学员都能看到他脸上的诚恳。
尽管在场的每一个人对桑顿的简历都已经非常熟悉,但他还是固执地完成了“我是谁”的介绍。他相信加深这种了解对大家都有益。与学院派的教授不同,桑顿强调好奇心、阅读和使命感,他对学生的评价将取决于课堂表现、论文以及和他在一起的单独交流。
“课程不是要创造精英,而是传授一种经验。成功的领导人有一些共性。就我个人而言,在伦敦的时候我犯了许多错误,幸运的是我都很好地改正了。要善于阅读,不断刷新头脑,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你会固步自封。要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我会非常灵活地安排课程,你要写明你的人生目标或者寄磁带给我,我们要相互了解。”
这更容易让人回忆起桑顿原来的工作,与客户交流的超凡能力似乎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在桑顿的长期计划中,他要使清华成为全球卓越领导人的培训中心。桑顿向学员承诺:“你们可以提出要求,希望哪位CEO来,我就去邀请他过来和你们交流。”
这确实是个诱人的课程计划。
桑顿第一次演讲就表明全球化视角的重要性。他向学员赠送新书《高盛文化》,在课程说明的第一页引用莎士比亚的诗句;在演讲中他朗读了1815年法国报纸一周的标题变化——“狮子已经出笼,野兽踏上法国的领土”、“独裁者期望征服法国”、“解放者抵达巴黎”、“皇帝已经登基”。桑顿试图通过拿破仑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人们对于领导力的看法转变的戏剧化过程。
但是,接下来他却无法避免地陷入中国式提问的泥沼之中——从“孔子”、《论语》、“长征”、“毛泽东”到“吕不韦”和“秦始皇”,学员们对“全球领导力”显然有更中国化的理解,而这与桑顿口中的约翰·布朗、鲁宾有显著的差异。除了对自己熟悉的朱镕基略加评述,桑顿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其他的名词并不是十分熟悉。在对话的过程中,桑顿几乎要重复每一个提问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学员的意思。尽管如此,提问者还是会词不达意,而桑顿的回答也并非总能针对问题的实质。显然,交流上的困惑不在于语言,而是难以改变的思维。
对于桑顿,与他从前领导的公司一样,依然存在本地化的问题。与桑顿在首次演讲中宣讲的理念相比,学员更关注带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操作性问题。许多学员怀疑,BP的经验对中国的企业实际有多少作用?
桑顿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我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本质性差异。当你进行跨越这种文化差异的界限时,需要许多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来共同研究。但如果仅就工商业的成功模式而言,中国必须学会适应全球环境。”
“毫无疑问,我能得到最大的边际收益是在中国。”他说,“我不确定这条路会通向何方,但我知道,无论它通向何方,中国都将是我未来的一部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