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从国外到国内,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发生,随着网络技术及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事件如同就在身边发生。因此,应该改变过去对事件的“捂”和“躲”,而采取“疏”和“引”,争取主动,抢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真实、权威、及时的信息。政府的新闻发布应该制度化,通过新闻发布机制,使政府应对危机及自身的工作给予公众的知情权,既消除危机给公众带来的恐慌,同时有利于危机妥善处理。
此外,新闻发言人应大力提倡“不说正确的废话”。新闻发言人除了加强诚信度、主动性、大局意识外,还要学会发布有用信息,不说正确但没用的废话。
所谓正确的废话,顾名思义,就是不违反逻辑,但却没有任何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话,如“张三姓张”、“合适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之类的话;而不说正确的废话则意味着,抛开场面话、客套话和含糊之词,摆事实,讲观点,向受众传达有用的信息,简言之,就是开门见山、言之有物。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碰到一个说话总是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啰啰嗦嗦的人,我们不是不知所云、摇头避开外,就是要断喝一声:废话少说。新闻发言人发言必须言简意赅,迅捷、有效地传递有用信息。
比如突发性事件发生了,公众急欲了解的是有关事件的起因、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此时,新闻发言人公布信息就须直切主题,有针对性地陈述事实,答疑释惑,以便于消除人们心头的疑虑和恐慌。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作为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王岐山市长每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头一句话通常都是:根据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今天北京“非典”病例发现多少,隔离多少,治愈多少……这种开门见山的破题法,以冷静、负责的态度和具体、翔实的方式给人们吃了一剂定心丸:“非典”虽还在蔓延但也正逐步得到控制。显然,公众对这种直面事实的做法是接受和满意的:那时候,北京市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准时打开电视,收看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由此,政府的诚信、负责的权威形象随之也得以确立。
反过来说,假设王市长每次例会,必先客套一番,迟迟不入主题,或是对关键问题含糊其辞,或者讲一通“市民要相信政府”之类的大话、套话,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加深人们心中的疑窦和反感:疫情到底控制住了没有?控制在何种程度?我们的安全究竟有没有保障?等等。如此一来,不仅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会大打折扣,而且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也将借机甚嚣尘上,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由此可见,开门见山,不说正确的废话这一要求是新闻发言人理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它对于促进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提高政府施政效率、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大有裨益,应当加以大力提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开门见山,不说正确的废话毕竟是一种技巧形式,是为澄清事实的目的服务的,新闻发言人要有效协调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树立政府权威形象,更重要的还在于靠真实性、正确性、思想性来提升其言论的影响力。
新闻发言人要经过专门培训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部门、单位、团体向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他们坐在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表情,在敏感的新闻记者那里都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或者被解读为某种“迹象”。所以,新闻发言人必须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能说的该怎么说、说到哪个程度,不能说的又该怎么处理,等等,都有专门的讲究和学问。
做好新闻发布,就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而新闻发言人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谈到中国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与西方的不同点时,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表示,“各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一样,我想我们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可以。技巧不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的还是思想性。我们不是靠辞令获得影响力,而是靠正确性获得影响力。”
新闻发言人要掌握变“危”为“机”的技巧,就要在实战中进行演练,即使是一些细微之处也不能马虎。在一次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就采取了互动教学,现场模拟演练的方式,上午学员分组进行一对一的互相专访和一对多的模拟新闻发布会应对突发事件记者提问的练习,并进行录像,下午再通过录像逐一点评,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纠正。
在培训现场的集体模拟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各家媒体的记者”们就“企业副总张涛因公出国,但在澳门赌场输了1000万元,并至今下落不明”一事对“企业新闻发言人”提出了各种尖锐问题,虽然现场规定每个新闻发言人只回答“记者”三个问题,但在“记者们”的步步紧逼下,许多新闻发言人又不得不回答了记者第四个甚至第五个问题,学员几乎全部陷入被动状态,不断把自己逼到死角,频频说出“可能”、“也许”、“不便透露”、“不予回答”等词语。现场老师点评道,这些带有不可能性或不友好性的词语都是一名成熟新闻发言人所要尽量避免使用的,而当一名发言人以“十分高兴与各位记者交流并通报信息”为开场白时,马上遭到了一名“记者”毫不留情的反问:“贵公司副总张涛携带巨款出逃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吗?”专家指出,像“十分高兴”、“非常高兴回答问题”等词语可能会误导记者,都是非新闻发言人语言,新闻发言人应该语言简洁、主题突出,明白哪些是自己可以讲的有用信息,用词回答准确,并具有一定亲和力,风趣幽默,机智灵活。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新闻发言人,尤其需要培训。作为一个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因为处于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它的训练可能就更加严格一些。现在国外企业普遍拥有新闻发言人制度,很多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普遍存在着这一制度。他们对高级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轮训计划,公司领导出访前都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对于到访处的政府架构、文化环境、媒体特点、禁忌语言等都要作详尽的准备。甚至在举办新闻发布会前,还要召集手下的员工模拟记者提问,以此反反复复地演练,最终达到滴水不漏的境地。有人曾经统计过,美国某些新闻发言人回答问题时,时间把握得非常精准,平均每个问题的回答时间是38秒。
某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已有37名员工死亡,救治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该企业新闻发言人正在接受媒体专访,“企业负责人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什么责任?”“企业是否隐瞒了实际伤亡人数?”面对记者一个又一个刁钻而又咄咄逼人的提问,新闻发言人已经满头是汗,这是发生在2004年8月底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暨新闻工作负责人培训班上模拟新闻发布现场的一幕,这也是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企业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
企业新闻发言人最缺乏的就是对媒体的了解,而西方大企业的优秀新闻发言人一般都是记者出身。新闻发言人最好有过一段从事媒体工作的工作背景。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对新闻发言人的需求已经日趋明显,而目前企业新闻发言人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主要的差距是表现在缺乏对媒体的了解。因此,企业新闻发言人一定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尤其要加深对媒体的了解,培养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