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媒体(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普通人在遇到特殊困难,且自身无力解决困难、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可以求助媒体,但不能玩弄媒体。在媒体的关注下,一个自称6次考上大学皆因贫困失学的陕西农家子弟获得了巨款帮助,然而人们却惊讶地发现,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武汉晚报》记者齐翔、屈建成披露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曾青出生于1974年,是旬阳县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2003年8月19日,家住旬阳县段家河镇庙嘴村二组的曾青收到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法学专业(学制4年,本科学历)录取通知书。这已是他第六次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6次金榜提名大学梦难圆的时间和理由如下:
录取学校 不能读书原因 家中变故
1998年第一次高考 西北大学
公安学院 为给奶奶办丧事被迫 奶奶病逝
1999年第二次高考 商洛师专 处理弟弟后事迟到不能办理助学贷款 弟弟遇难
2000年第三次高考 渭南师范
学院 无法凑足学费 无大变故
2001年第四次高考 延安大学 无法凑足学费 无大变故
2002年第五次高考 西北政法
学院 无法凑足学费 无大变故
2003年第六次高考 武汉科技
大学 无法凑足学费 母亲和妹妹遭人强暴
2003年8月21日,曾青到安康市寻求资助的过程中找到了安康日报社。出于实际考虑,接待曾青的记者建议他向华商报社求助。随后,曾青用安康日报社的电话与华商报社驻安康记者华明通话,讲述了自己6次被录取却未能圆大学梦的遭遇。
曾青的家庭遭遇确实十分罕见,自己无力解决和摆脱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出于同情,华明当晚约曾青在华商报社安康记者站进行了面谈。但记者没有只听曾青的一面之词。次日,华明又在曾青的带领下,到其家中实地了解情况。
8月23日,《华商报》刊发了《六次金榜题名难圆大学梦》一文,报道了曾青的求学经历,随后又相继刊发了《当地银行难办助学贷款》、《六次金榜题名为何难入学》等报道。该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众多企业和个人向曾青伸出了援助之手,10天之内,各类捐款达4.36万元(其中5000元经捐赠者及曾青本人同意转赠给一名失去双臂的学子),经媒体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联系,校方表示将对曾青的学费给予减免,求学费用问题完全解决。此外,还有几家企业表示可以解决曾青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9月12日上午,曾青在一位长辈亲戚的陪同下抵达武汉,受到了校方和当地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记者到车站迎接并跟踪采访了曾青。9月13日,武汉多家报纸刊发了曾青这名特殊学生来武汉求学的消息。而就在这天中午,曾青背起行囊离开了武汉,于次日返回了安康。
虽然是农家子弟,但曾青很善于与媒体打交道。退学之前,曾青在武汉和记者华明通电话时表示:“这个学校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学校,我不想在这里上学。”曾青深信媒体会出面帮助他,果不出其所料。华明闻讯后,立即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询问学校的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校是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统一招收本科学生的,毕业证国家认可,毕业时如果通过武汉科技大学的考试,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证,也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华明得到这样的信息后,劝曾青安心在校学习,并鼓励他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在此之前,一家企业已经承诺,只要曾青能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的费用他们全部承担。
然而,曾青坚持说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不好,不是他理想的学校,并说要回旬阳复读,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在与校方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曾青也始终坚持这个观点,并决然中止办理入学手续。从武汉回到安康后,曾青仍旧说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性质让他心里结了个疙瘩,这个疙瘩解不开,他就不可能在该校上学。他还说:“我志愿上也没有填,谁知道咋把我录到了这个鬼学校!”
问他有没有想过捐赠者的感受,曾青说:“他们捐助我是希望我能成才,可在这个学校,我不可能成才!”多次交谈中,曾青说了至少四个退学的原因:嫌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不好;自己适应不了大城市的喧闹;武汉当地人似乎很“阴险”,很难打交道,他很害怕;自己这些年下来心力交瘁,已经不想再上大学。
无论提到什么原因,曾青似乎总能找到论据,甚至讲出了他一些很难查实的隐私,令记者很难判定他退学的真正原因。也许,所有这些都对曾青作出退学决定起了作用。
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曾青的决定令为他献出爱心的众多捐赠者不解而失望。一位捐赠者说:“我们是同情他上不起大学而帮助他,现在他上学的问题解决了,却又开始挑剔学校,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任何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必须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位给曾青提供了大额捐赠的企业负责人说:“如果曾青不上大学了,我们希望他能主动将钱退回来。”一位到过曾青家的捐赠者说:“他当时表示到大学后会努力学习,将来继续深造,如果是这样,学校的性质根本就不能成为退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