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普通人与媒体(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曾青意识到自己是个新闻人物,对他这样的新闻人物,媒体肯定会帮到底的。9月15日下午,曾青从旬阳赶到华商报社安康记者站对记者说,他想转到甘肃政法学院法学系,因为该校属于纯公办,且收费较低,现在正在进行补录工作,请华商报社帮他联系。咨询有关专业人士后,记者获悉曾青这类已被统招录取过的考生根本不可能再参加补录,何况甘肃政法学院今年录取分数线为480分,曾青的成绩仅为464分。但曾青对此答复却不接受,反反复复只是请报社再帮他这一次忙,说即使甘肃政法学院联系不上,其他的纯公办高校也可以。但当记者与他谈起安康本地一所高校时,曾青竟然说:“这学校倒找我5万元也不上!”
从9月15日下午至9月16日上午,在10多个小时的交谈中,曾青始终坚持让报社帮他联系甘肃政法学院,甚至让报社采用非常规的方法。他说:“我知道我这次从学校回来对你们报社是个重大打击,能帮我联系一个好学校,我去上学了,你们也好收场!”
曾青具有向媒体诉苦求助的经验,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媒体,他显然低估了媒体。他知道媒体具有爱心并成功地利用了媒体的爱心,但他不知道媒体同时是正直的、正义的,是不能被人利用的,更不能被人所欺骗。媒体一旦发现了被人利用、被人欺骗,便会立即作出反应——即弄清事实真相,而媒体完全具有捍卫自己正直、正义和弄清事实真相的力量。
善于报道社会新闻、挖掘内幕的《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安康市旬阳县,从市里追到县里,再从县里追到镇里、村里,走访调查了许多部门和人士,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彻底的调查了解。通过调查发现了三大疑点:
疑点1:学费问题
在旬阳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信访局、县教育局等部门呈给有关上级单位的调查中指出,“曾青上不了大学不全是因为没有钱”。据悉,曾青多年的“高考——补习——高考”的循环过程中,境遇并不像其起初说的那样无助。每年录取通知书下来后,他就频繁地向当地各个部门求助,于是就会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数额的贷款或爱心救助,最多的一次达到4100元,基本凑够了曾青的学费,但结果是曾青返回旬阳复读。
疑点2:年龄问题
在旬阳县招生办,记者看到庙嘴村村委会出具的一份证明,称曾青系1974年6月22日生。曾青的母亲也亲口对记者说,曾青是属虎的,这从年份上与村委会的证明一致。而曾青常常自称是24岁。
记者还从旬阳县招生办了解到,曾青并不是从1998年才开始参加高考,而是在1996年就第一次参加了高考,但当年和随后的1997年都接连落榜,这一点曾青从未对人说过。
疑点3:诚信问题
2003年,世界宣明会(创立于1949年,是一个发扬人道与博爱精神的国际慈善团体)准备给考上大学的部分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安康市有关负责人得知曾青的一些情况后极力推荐,要求给曾青留一个名额。但在填写调查表的时候,曾青却把年龄写成了“20岁”,家庭年收入填的是“50元”,这明显不合实际的数字让世界宣明会的资格审查人员当即生疑,随后到当地实地了解,最终取消了对曾青的资助决定。
9月初,中央电视台得知曾青事件后,赶赴旬阳县采访曾青。采访结束后,央视记者向旬阳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曾青:“他在镜头前的感觉比某些官员还要好,他清楚地知道政府重视什么和媒体关注什么。”
曾青的家境确实贫寒,他的非同常人的遭遇着实让人同情。由于他本人非常清楚他的遭遇中值得同情之处,他便将其夸大甚至故意扭曲事实。他一次次向政府、向媒体、向社会求助,通过社会捐赠解决了求学费用问题后,却又一次次选择了退学。从而把为他呼吁的媒体和向他献爱心的人们推到了尴尬的境地。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