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解释日本的竞争力(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日本的失败工业主要是由基本要素的不利条件造成的。看一下巧克力业,日本政府的贸易限制使日本公司为了进口糖料和可可而支付超额价格。这与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如酱油。也许因为大豆是日本食物的主要来源,而且需要保护的国内厂商非常少,日本政府没有制定什么大豆进口方面的限制措施。
日本的缺乏关键专门基础设施的行业,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民用航空业的发展由于诸如风洞和试飞跑道等专门试验设备的缺乏而受到了限制。相反,发展良好的国内通信基础设施为传真机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帮助。
竞争优势通常来自专业人员团队。例如,日本培养的、受过严格训练的电子工程师显然给日本在一些行业上创造了优势,如传真机、机器人和民用电子。雇员在看似不相干行业上的经验能够形成可转移的技巧,这带来了竞争优势。日本巨大的、发展良好的喜剧剧本业为视频游戏业提供了大量的画家和漫画家的支持。
相反,我们在第二章中提到过,日本缺乏专业人员的行业一般是没有竞争力的。日本薄弱的化学工业长期受制于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的短缺,这个问题与日本的大学系统和研究机构的薄弱有关系。专业技能的短缺同样也破坏了证券、软件和航空业的竞争力。
在一个行业中创造的投入组合能够在其他行业得到重新利用。例如,二战刚刚结束就进入缝纫机业的早期厂商原先是机关枪制造商。由于同盟国最初不允许日本生产飞机,飞机工程师跑到了汽车业。人造纤维曾经是很有名气的大行业,它的没落给碳纤业送去了受过良好训练的专门人才。
在自己拥有科学技术能力的行业,日本取得了成功。例如,在光学和电子学领域内,日本公司的实验室聚集了优秀的专业人员,他们的研究领域包括镓-砷化物(galium-arsenide)材料、光学印刷术以及光学通信等。这些公司实验室为半导体和光电子学提供了推动力。相反,日本的竞争失败发生在软件、化学、药剂和生物技术业,这些行业的国内研究能力(尤其是在基础科学上)是薄弱的。
在其他有利的微观经济条件存在的情况下,更基础的要素投入上的一些不利条件,像工资增加、当地原材料短缺和资源损耗,能够引发创新并引起生产力增长的连续波动。例如,20世纪80年代汽车业的劳力争夺导致了厂家将全时工人的雇用数目减到最小。通过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和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和多技能之类的管理技术,日本公司得以前进,并提高了生产率。60年代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70年代的出口增长,使得日本公司提高工人生产率的努力更加有效。
在资本领域,来自主要银行的长期低成本的资本和多角化经营的公司的内部融资促成了半导体、碳素纤维、VCR和传真业的大规模投资和快速扩张。然而,日本风险资本的缺乏阻碍了软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的风险很高,而且缺乏实物资产做抵押,这使得它们不适合于向传统银行融资。
国内集群资源的可得性和竞争力:供应商、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
如果无法有效得到成熟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服务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的话,想要不断提高生产率并实现更高级的战略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些要素中的一些是由政府、大学和其他机构提供的,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由公司生产。虽然可以进行国际性采购,但是向有能力的国内供应商进行采购更为可取,因为这样做可以提高生产率,并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率的增加速度。利用国内相关行业的资源—那些分享技术、销售网络或者顾客的行业—能够得到类似的好处。集群资源(clusters)在行业中产生了效率和其他的优势—经济学家称之为外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