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在人心上耕耘(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5年,两位客人到伊利去办事,离开时大为感慨:牛根生已经离开7年了,同车的两位伊利人依然一口一个“我们牛总”。
如果说,在伊利是“余音绕梁”,那么,在蒙牛则是“万佛朝宗”(《力量》特刊在记述“2003~2004年度最值得记忆的100个事件及其背后的人物”时,写牛根生的一节取题为《牛根生:万佛朝宗》)。在蒙牛,牛根生就是“正义的化身”。员工有可能对干部产生怨恨,却没有可能对公司发生背叛,即便他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一个附加句:“牛总肯定不知道。”
正如一些接近蒙牛的官方人士所言,蒙牛如果发生什么危机,肯定不会出现在上层。但基层会不会出现呢?这点就连身在其中的笔者,也真的不敢保证。从高层到基层,蒙牛文化的效应毫无疑问是呈递减之势。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大概是世界上所有公司都会面对的难题——治国姑且命之为“水晕难题”:一颗石子击到水面上,激起层层水晕,越扩越慢,越传越弱,最终无限趋零……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传播与此颇为相似。牛根生与管理层也有霸道的时候,但他们从来都是为“道”而霸,不是为“己”而霸。一个人一旦侵犯了蒙牛的“道”,并且被揭露出来,他在蒙牛的职业生涯就有可能走到了终点。
绝不能把“经营人心”误解为一团和气,“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小慈”乃“大慈”之害。要是只图融洽,那么家族企业是首选;如果只求“父子兵效应”,那么一个部门里的人全部由亲戚构成可能是最佳组合。
公司不同于家庭。把“家庭制”搬到“国家制”上,害了中国几千年;现在,中国企业同样不能再把“家庭制”那一套搬到“公司制”上。经营人心是要把心“营”向事业,而不是单纯比赛谁最受欢迎;它是一种强势气流,要把“心云”抚去,露出“心日”。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提出一个“关心下三层”的规则: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
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
还是这位主任,2004年初,从个人红利及年薪中拿出钱,向每位部下发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
一位部长,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
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一位副总2005年提出将个人期权的五分之一分给手下。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人格魅力。古代思想家认为,视人为“土芥”者,人必视之为“寇仇”;视人为“手足”者,人必视之为“腹心”。没有“爱护”就没有“拥护”。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是蒙牛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当然,用对称和谐的观点来看,“有什么样的将军就会有什么样的士兵”和“有什么样的士兵就会有什么样的将军”,都是真理。单纯的上对下或下对上的“单向论”并无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上下双向匹配论”,例如:放手的领导必得有自主的部下来匹配,激进的部下必得有周全的领导来匹配。
在蒙牛,除了“上礼下”的主流,当然也存在着一些“潜流”。由于蒙牛生产基地已经分布到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个别地方难免出现“文化盲点”:亲戚悄悄拉来了,结婚偷偷收礼了,客户送来的好处收下了……对此,纪检部门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牛根生则用辩证法来教育这些人:
“我为什么要散财?难道我不知道享福?难道我的家人不需要照顾?难道我的亲戚不需要接济?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是“负债人”,为了支撑企业的门面,买车又买房,欠着银行几百万!但是我称来称去,我们一家子怎么也重不过任何一“民”,也重不过任何一“军”。那么您那一家子呢?
往外拿钱真的就是吃亏吗?往里捞钱真的就是便宜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聚的时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时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你把人心搞散了,企业垮了,到时你还有啥?你的利益还能“可持续”?等到实根变成了虚根,虚根变成了烂根,大变局到来时,再像那个“骄傲的将军”一样仓皇应战,那不是以卵击石吗?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啊!这里面是一个‘大无’与‘大有’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眼前一时一势的简单‘无’与简单‘有’的关系。”
冰淇淋销售部琼粤市场的业务代表李建英写过一段自己的感受:
2004年销售部集训大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军训、业务培训、文艺汇演及述职报告会等,让我兴奋不已。就在第一天的企业文化培训中,我看到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我在兴奋之余颇受震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