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所谓家庭性别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根据男女身心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的特点,按照一定社会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不同的抚养和教育,使孩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性别角色。一般说来,孩子还未出生,父母就按照社会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性别抱有期望。孩子降生后,就会因性别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抚养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时就表现出男女有别。57%父母给女孩买娃娃之类玩具,有11%父母给男孩买这类玩具;59%父母给男孩买刀枪之类玩具,有18%父母给女孩买这类玩具。然而,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数量家长在家庭性别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弊病。常见的有以下的三种弊病。
1性别偏见——患此“病”的家长表现的“病症”主要有三类:一是“重男轻女”。这类家长仍然存有“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和“生男续香火,生女嫁人家”的传统思想。有的家长生了女孩,却把这个女孩当男孩来抚养,充当“假小子”。二是“男优女劣”。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爱动脑筋,将来能干大事,比女孩有出息。三是喜欢女孩,不怎么喜欢男孩。有一项城市的调查表明,父母对女孩喜欢程度高于男孩,超出93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男孩性格明显偏于独立型和外向型,好动好玩,顽皮不听话,经常闯祸,难管教;女孩则大都具有顺从型和内向型性格,安分文静,顺从又听话,处事谨慎,讨人喜欢;另一原因是,女孩会体贴父母,是贴身“棉毛衫”,男孩不拘小节,是外穿“滑雪衫”,“老来囡有靠,儿子靠不牢”。
2阴盛阳衰——此“病症”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中母亲唱主角。据报载,如今大部分家庭中管教孩子的主角通常是母亲。学校开家长会,七成以上是母亲,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的大多是母亲;检查孩子作业,关心孩子学习的又是母亲居多;而作为“养不教,父之过”的父亲,却退居教子二线。有记者为证实这种情况,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
3忽视性别差异——患此“病”的家长主要不了解男女孩子身心发展的性别差异特点,往往使家庭性别教育缺乏针对性,陷入盲目性。有的家长对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性别特点缺乏了解,而且父母分工不明,疏导不力,致使孩子产生心理异常;有的家长对男女智力差异知之甚少而产生误解,认识偏错,教育失误,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对男女性格差异不甚了解而忽视性别教育,引导不当,造成“假女子”“假小子”之类不健全的人格;有的家长对男女兴趣差异认识肤浅而发生误导,不利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家庭性别教育中存在的病症远不止上述三例,需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性别教育观念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左右着孩子的自我性别观念、生活态度,规范着孩子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性别心理,塑造着孩子的个性。生理学研究发现,男女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第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而这对染色体中,由两条标号均为X的基因组成女性,而男性则是由一条X基因和一条Y基因组成的。人类学家认为,男女性别和谐与合理结构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思想观念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要树立“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的生育观,认识到男女存在差异,但决无天生的智力差别,社会既需要男性角色,也需要女性角色,“天生男女都有用,教育男女均成才”。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