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吃好、睡好、没病就好
——关于健康的错误概念什么是健康儿童的标准?恐怕许多父母会说:身体好,没有毛病,不傻不呆,能吃能睡就是健康呗。其实不然,这只是片面的健康概念,这种健康仅仅指生理上的健康。
长期以来,家长们的头脑中还一直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往往只是重视孩子的生理健康状况,而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家长舍得花钱给孩子买最有营养的食品、最漂亮的衣服,却不愿意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比较简单,有的甚至粗暴,各种各样的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致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躯体没有疾病,又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儿童健康的最佳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就是说,健康同时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是二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状态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心理行为、智力发育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得好坏,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学习乃至成年以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保健工作多数仅局限在体格发育方面,而对儿童的心理行为、智力发育和营养缺乏指导。从新生入学的体检情况看,我国新入学的儿童的健康素质并不好。有人调查了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状况,发现体格发育在中值以下的占466%,有口腔牙齿疾病的占466%,有视力问题的占107%,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397%,智力偏低的占7%。儿童的身心健康应该从母亲的妊娠开始,母亲应懂得儿童的体格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学会科学育儿,注意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等。美国的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和西尔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他们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特尔曼对800个被试的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做了全面的比较,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进取心、自信心、耐心和细心方面,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去帮助孩子克服,而是立即上前帮忙代劳,孩子有了错误,不是帮助分析原因,纠正不足,教育孩子吸取教训,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者打一顿,结果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勇于探索的积极性。一个被送进儿童心理门诊的孩子对医生说:“我真想把我爸爸妈妈的衣服都扒光了,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令陪伴他的父母感到无地自容。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份报告说:有关专家抽取6座城市中的2000多名学龄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儿童中有不健康行为的儿童达13.81%,其中强迫、违纪、分裂、攻击、抑郁、性问题等的患病率较高。在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中,家庭因素和教育方式不良居重要位置。
我国有关权威机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卫生和心理素质量表,采用测验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北三省42所中学、60所小学3万多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大约有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北京一位叫袁鑫的初中学生自杀未遂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反响。人们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因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赶出考场而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人们对袁鑫自杀从各个角度在报纸上展开了大量的讨论,谈得最多的恐怕还是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湖南省一位读者杨司佼认为,青少年自杀,“病”在儿女,“根”在父母。家长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没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表面上看,他们个性十足,但是内心里十分脆弱,像一个蛋壳,只要轻轻一碰,就成了碎片。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