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另外一些例子,也同样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拿着冰淇淋不吃,反而去糊别的孩子的脸。这时,你可以马上从他的手中把冰淇淋夺回来;孩子拿着玩具不玩,反用刀子乱削乱画,你也可就地夺回玩具。当然,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尽量向他解释清楚,加以劝阻,如果仍不见效,最后只得采取这种方法。
自然惩罚确实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到很多东西。每一次“惩罚”后,孩子都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但我们所说的惩罚与平常人们所说的惩罚,意义不同。我们这里说的惩罚是以教育为目的,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手段。
有的父母平时采用的惩罚孩子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父母平时采用的惩罚,不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
一般惩罚包括体罚、辱骂、斥责和各种各样的鄙视及轻蔑。斥责只是左右孩子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只能给孩子提供一种消极的信息——那样做不对,而没有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
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感到迷惑不解,不知所措。他们只是在心中猜测,父母到底要求他们怎么做。不论父母怎样说,充其量不过是使孩子暂时放弃原有的行为,但孩子并未真正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而是惧怕惩罚、力图讨父母欢心。然而,他最终并不知道行动的正确方式。
惩罚的另一个主要弊端是,有可能引起对学习不利的情绪。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受到惩罚后都有一种羞辱感,感到焦虑、困惑、恼怒、想报复。如果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做相应的努力,这些不良的情感就会减少或不会出现了。
父母不妨回忆一下学开车的情形,或许会有所启发。如果你的教练一味对你批评训斥,而不加以指导和鼓励,那么,你要多久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呢?人们总是在赞扬和肯定声中更快地掌握新技术。试想把责骂、嘲弄劈头盖脑地倾倒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吗?
惩罚常常是惩罚者自身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父母打骂孩子表达了父母的愤怒和失望。打骂是消除心中怨气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信号,它说明孩子的处境令人担忧。因此,打骂常常反应了父母的真实情感。
因为照顾或养育孩子常常是欢乐与忧虑并存、烦恼与幸福共生的事。因此,实际一点来说,父母和老师如果从不对孩子说点重话,从不因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惩罚他们,是不符合实际的。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认识到惩罚对改变孩子的行为只有有限的作用。孩子确实应该知道父母禁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事情有危险性,但他们也应清楚地知道,父母鼓励他们做什么,以便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和社会的道德准则。
当你认为惩罚的确不可少的时候,最好当即实施,简洁明快,而且应与孩子的具体行为结合起来,尤其对不足六岁的孩子,更应该这样。但对五六岁孩子的惩罚,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否则怨恨与混乱将随之而生。
有些时候,父母确实是气得忍无可忍,即使是最有耐心和涵养的父母,也会因孩子使他们绝望而出手打孩子。从道理上说,父母是不应该打孩子的,但有时候,父母确实一时控制不住,打了孩子,也不必为之过分忧虑。事情既然发生,就应理智地对待。一般来说,人们小的时候都挨过父辈们的巴掌,但因此对父子、母子关系造成永久性伤害的却寥寥无几。父母这样做,孩子可能会从他们的反常行为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