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章 如何对待孩子的交往(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佳佳伤心地哭了。
到了中学阶段,孩子与父母早期联结起来的情感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人格。他们在交友中会逐渐发现哪种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种个性特征与自己合得来;哪种需要和动机才能与社会环境相一致。与那些兴趣、爱好、性格等不相容的人在一起,势必产生矛盾。做父母的,与孩子的同学接触太少,了解甚少,当然很难替自己的孩子找到称心如意的朋友。因此,家长只有通过正确的导向,让孩子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寻求知己,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以在学习上互相激励,携手并进。
男女之间交朋友,是友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家长应破除“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只要是出于正当的纯洁的友情,就没有必要担心和阻止这种友谊的发展。但也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友谊在接触方面与同性朋友是有区别的。
“不要与他交往,他是坏孩子”
津津特别喜欢邻居海海。海海顽皮得可以上天,每次来家玩,都花样翻新,不是把大凳小凳重叠起来往上爬,就是在床上床下来回折腾演孙悟空。大人一见海海就发愁,可津津和海海却玩得特别开心。满地的棍棒、玩具、纸片都有特别的含义,墙上五颜六色的线条、圆圈是他们的“杰作”,好几个花瓶也葬身于他们的手下,更不用说家里的糖果糕点放哪儿,由他们任意挥霍、浪费了。津津的父母为有一位这样的邻居而叫苦不迭,三令五申儿子不许去海海家玩,也不要让海海到自己家里来玩。可是再多的规定也挡不住海海那擂得“震耳欲聋”、令人尴尬的打门声。每一次海海走后,父亲都要指着满地狼藉的“战场”告戒津津:千万不能学海海呀!这样的孩子绝对没有人喜欢的。
恐怕所有的家长都会把海海这样的人作为反面教材,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自己呢?却并不理会父母的忠告,他们和海海这类同伴玩起来,特别过瘾,一点不枯燥,单调,所以,他们特别乐意与海海这样的朋友一块玩。
我们既然不能选择邻居、环境,不能控制和指挥别人,那么想办法改变现状也许是个好主意。比如海海,你既不能不让他进屋,那么就应该在他进屋后对他有所规定或为他提出建议。家长应该明白这一点,就是像海海这样的“坏”孩子,其实也并不真的坏,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罢了。相反,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有较强的创造性,如果能让他们扬长避短,就可得到意外的收获。
津津的父亲后来改变了对海海的态度,每当海海到家时,他就让海海和儿子津津一起去倒垃圾,买小物品等等。每次做完事回来汇报时,都是海海“打主力”。显而易见,海海干这些事的胆子大些,能力强些。而且,只要有事干,海海就不那么顽皮了。发现了海海的长处后,就不再觉得海海那么讨厌了。海海身上有些“可贵”的东西,是很多孩子都没有的。比如,海海无论在哪儿,都可以一屁股坐到地上去,立即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种“不拘小节”,是他内心没有约束的表现,是他能进行“创造”性玩耍的基础。很多孩子画画,喜欢一板一眼,非常规范,可海海的画却“生动”无比:眼睛不是长在一边脸上,就是长在头顶上,他画的人,似乎永远都是“残疾”人,可不知为什么,看了以后,却不得不暗暗叫好:大胆、有想像力、有创造性。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