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IBM的双赢合作(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显然,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行为是一种双赢,而这种谈判的过程又是一种相互妥协的过程。新联想的总裁杨元庆在谈判结束后曾说过:“和IBM的13个月谈判,一半时间都用在谈价格上。”而联想集团的控股总裁也曾表示,新联想总部设在纽约是联想在谈判中妥协的结果。有人猜测,新联想选择IBM的副总裁兼个人系统部总经理史蒂芬·沃德作为CEO也是妥协的结果。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IBM公司放弃以多年创下的自身品牌出让PC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其中的真正原因可能是:IBM品牌的定位已经不能适应世界PC市场需求的改变,但是, IBM品牌属性是绝对不能更改的,在种种利弊的权衡之下,选择一个第二品牌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尤其是选择一个已成熟的品牌(联想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品牌,而中国又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分担建立第二品牌的风险对于IBM来说更加稳妥。
更值得注意的是,联想收购IBM的成功使得IBM不但摆脱了其沉重的包袱,而且还使他们由原来的经营软件以及大容量磁盘领域,顺利转向利润更为丰厚的PC游戏操纵杆的微处理器的制造。另外,除了像目前人们普遍所言的是“牺牲规模换取利润”以及实现业务转型外,IBM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谋划——那就是,以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通过联想这个国企平台,为自己的中国战略搭建了一个结实的桥梁,同时也为整个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就是说,“与联想乃至整个中国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这才是蓝色巨人的真正用意。
如果说IBM将其传统的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联想是一种处心积虑的老谋深算,那么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也是经过一番深谋远虑的,而且这个思考和决定的过程十分艰难,正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在并购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孩子越大,养起来越困难”。
通过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并购,联想成为我国率先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此外,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借助IBM的品牌以及全球营销渠道,联想完全可以在稳获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大举开拓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收购,联想可以访问以前IBM的客户数据。从市场角度来看,联想可以利用IBM的品牌、技术和服务优势拓展高端市场,而自已原来占领的中低端产品线也可以充分利用IBM的技术优势得到改进。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行动,对于联想来说意义重大,新联想希望由此而走向真正的打造国际性公司的道路。
不论联想和IBM在谈判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合,通过最终看到的结果以及谈判前和谈判过程中双方流露出的种种隐隐约约的信息,人们还是不难分析出,联想是经过许多周折并付出了很多代价之后,才实现了其参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目标,正所谓“好事多磨”。
妥协是实现利益的手段
商务谈判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如果谈判双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协调,那么谈判就会陷入僵局,以至无法实现谈判的目的。
在商场上,利益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各种商务活动的开展无不是围绕各种利益展开的,同样,商务谈判的目的也是为了谋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只有确定能够得到某种利益,或者说,只有双方都能从与对方的合作中得到某种利益,谈判活动才可能进一步展开。这就表明,利益是双方面的,谈判者在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对方的利益,否则谈判活动就无从开展。因此,谈判就是要协调双方的利益,使之能寻求到一个均感满意的利益共同点,而这种协调的过程就构成了谈判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所有内容。
在商务谈判中,对于谈判双方来说,共同利益往往是潜在的,只有随着谈判的逐步深入,共同利益才会渐渐地明朗化。这种潜在的共同利益,可以使利益双方怀着不同的动机,为着相同的事务展开谈判。当然,共同利益对双方而言并不是相当的,对一方而言,这种利益可能是资金上的,而对另一方而言,却并非如此。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谈判双方往往会由于种种利益的需求而在某些方面当仁不让,也会由于一些共同的利益又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也正因此,那些优秀的谈判者总是善于使用各种方法,让对方把兴趣始终集中在自身的主要利益上,从而在其他利益上做出更大的让步,而己方则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