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节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崔恩卿,这个报业草莽时代的英雄,在《北京青年报》上升最迅速的年头,却“激流勇退”,在“娃哈哈事件”中辞职离开报社。
四年后,崔恩卿又重新出山,以微少资金创办了北京市场上另一张都市报纸《北京娱乐信报》。虽然崔恩卿一直称自己进北京青年报社是“误入报门”,办《信报》是偶然地“再续报缘”。事实上他有很深的报业情结,这种情结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的人生选择。四年后,他重操旧业,崔大侠出山,北京报业市场又可预见一番风起云涌。
崔恩卿刚离开北京青年报社时,先在家中赋闲一年多,之后被安排到北京市文联担任党组副书记。北京文联看起来是个闲适的单位,但崔恩卿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了文联之后,他率先提倡对属下的《北京文学》进行大胆改版、市场化改造。之后又动起《戏剧电影报》的脑筋,这就为北京报业市场的一个新面孔“信报”的诞生埋下伏笔。
当时北京市文联属下有一报三刊,《戏剧电影报》是其中效益尚好的报纸。《戏剧电影报》定位是“戏剧电影资讯报纸”,发行量虽然不低,但由于是一家全国性发行的报纸,在北京这个目标市场上发行密度很低,带不来多少广告收益。在1999年12月份,崔恩卿向上级递交了一个题为《文联与戏剧电影报》报告;2000年,北京市文联采纳了他的意见,把《戏剧电影报》改造成一份立足北京的综合新闻报——《北京娱乐信报》,崔恩卿一开始是报纸的分管领导,后来应投资方的要求亲自担任社长,直接主持报纸的经营运作,正式出山。作为一名曾经辉煌的报人,可以想见,他的复出身上带着更大的压力。办得不好会砸自己的招牌,半世英名也受到损害。办得好也由于时代的局限很难再比拟当年《北京青年报》的辉煌。但是崔恩卿并没有考虑过多,他决定做一项事时,就毫不犹豫地做了,不计身后的得失。
崔恩卿曾用“续报缘”三字来表达他重入报界的心情:
再续报缘
——《北京娱乐信报》创刊号随想
2000.10.9
随遇而安度华年,
阴差阳错续报缘。
疑是南柯梦中景,
报海弄潮再扬帆。
崔恩卿的报业情结在《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办中得到延续。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北京娱乐信报》在北京报业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占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也成长为一个良好的广告载体。根据各家市场监测机构的监测,《北京娱乐信报》目前在北京综合性日报市场中大概占据第四位的位置,排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之后,和第三位的《京华时报》处于竞争的胶着状态。当然,《新京报》的进入,以及崔恩卿的离职,都给《北京娱乐信报》的未来蒙上一层迷雾。
一个新报纸的诞生是多方面力量和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内近几年新兴报纸创办的经验,一般需要三方面资源的合作,即刊号、资金、人才团队。这三方面力量的合作又有几种模式:
1.资金和刊号合作,再寻找团队。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天津青年报》刊号的拥有者——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引进天津顺驰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改版并招聘人才,推出新的都市报纸《城市快报》;还比如《京华时报》,系北大文化(隶属北大青鸟旗下)在2001年注资5000万和人民日报共同创办的。
这两者都是刊号拥有者和资本方合作之后,再组建人才团队。但是具体合作方式和运营机制又有不同:《天津青年报》是“报办公司”,《天津青年报》和顺驰房地产公司合资开办了天津青年报经营公司,由该公司承担报纸的经营工作;《京华时报》是所谓的“公司办报”,先由人民日报和北大文化合作成立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投资创办报纸,广告收入直接划入公司,采编部门的成本到该公司中列支。这两种制度的区别是:“报办公司”中的报社自由度比“公司办报”更大,受制约更小。
2.资本和团队合作,再申请新刊号。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下的《南方周末》经济部、《南方都市报》经济部一部分骨干和上海复星集团的资金进行接触和合作,再申请新的刊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报纸相对独立于集团之外,集团对其操控能力下降,人才团队的独立性更大,资本方的影响力更大。由于人才团队和资本方都有较强的能量和独立性,因此容易产生资方和员工的直接对抗,导致劳资矛盾等问题。如《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4年3月30日前后发生的“记者因待遇太低集体罢工风波”,即与它在一开始种下的体制性矛盾有关。《东方早报》的创办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3.(依靠自有资金)整合刊号和人才团队,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新京报》即属于这种情况,《新京报》主要利用《南方都市报》的人才团队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刊号,主管单位先投入自有资金整合这两方面资源,再寻找新的投资方。复刊后的《中国新闻周刊》杂志也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组合的优点是报纸的发展会相对稳定,主管方对报纸的掌控能力更强,受投资方影响小,而且报纸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再和资本方谈合作,会取得一个比较有利的谈判地位,避免出让过多的股权,为他人做嫁衣裳。缺点是主管方必须先期投入,资金会面临不足,风险更大。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基本上属于第三种情况。
崔恩卿很早就酝酿《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办。崔恩卿到了文联之后,《北京文学》朝着为大众服务的目标进行改革,两年之后取得了明显市场效果,品牌开始回升。基于对北京报业市场的敏锐判断,崔恩卿又准备对文联属下的《戏剧电影报》进行改造,改造的基本思路是规模化和新闻化,把一张全国性的娱乐资讯报纸改为一张北京的综合新闻类日报。1999年底,崔恩卿曾为《戏剧电影报》写过一首诗,在诗中,他已为未来的《信报》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一是“新闻”,二是“娱闻”,三是“大众”,四是“北京”。
在1999年12月份,他向上级递交了一个题为《文联与戏剧电影报》报告,提出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把一张专业化的报纸变成一张有规模的日报,既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也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崔恩卿的主张得到文联党组书记吕浩材的支持,但是这张新闻类日报的诞生却并非一帆风顺。北京市主管部门不赞成北京的报业市场出现太多综合性日报,其他几家新闻类日报也对此有抵制,最后《北京娱乐信报》只能用这样的报名出现。有关部门还曾下过指令,规定娱乐新闻不能低于40%。事实证明,崔恩卿对北京都市报的市场判断是准确的,《京华时报》也紧接着进入北京市场,这表明北京报业市场并未完全饱和,《京华时报》的进入门槛(5000万投资)已经远远超出了《北京娱乐信报》。
崔恩卿以很少的资金启动了《北京娱乐信报》,报社的自有资金实际上是100万元,加上社内员工预期筹资200万元,老舍基金会的90万元,再加上姜昆的鲲鹏网城公司投资的300万元共计690万元。以690万元的少量投资切入市场,崔恩卿依靠他个人的影响力迅速凝聚了一批骨干力量,凭借他在业界的良好关系取得了纸厂、印刷厂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负债经营,渐渐把《北京娱乐信报》推上正常运作轨道。
一直到创刊一年多后,《北京娱乐信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崔恩卿才进行较大规模的融资。2001年9月18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和北京市文联签约合办《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向该报首期投资2500万元。
崔恩卿所选择的《北京娱乐信报》的创办模式,既保持了报纸的相对独立和稳定,又用最低的投入创造了一个“新闻奇迹” 。他对后来的投资方的选择也是眼光长远,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拥有雄厚资金,更关键的是,它在新闻传媒业中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双方可以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北京娱乐信报》的诞生是多方力量合作的结果,它引入了业外资本,尝试了员工持股。当初尝试员工持股,在“号召信报职工入股时,崔恩卿带头拿出了钱。但他的钱不算入股,而算是风险抵押,他提出:3年为期,到时《信报》如果继续亏损,这钱就算泡汤,由自己承担损失。信报如果有了盈利,他可以将本金拿回。文联党组讨论这件事时,说这不太合适,3年后如果信报有了盈利,你这钱按照银行存款该还利息就还利息。
按照常规,在北京这样的市场办一张综合性日报,启动资金需要3000-5000万元。崔恩卿意向坚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北京娱乐信报》一创办就完全市场化运作,是报业改革新时期的新型报业代表之一。《北京娱乐信报》和《北京青年报》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报纸,他在创办《北京娱乐信报》时遇到的问题与执掌
《北京青年报》时是不同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