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虽然有着丰富的报业经营经验,但当崔恩卿2000年重返报业战场时,报业竞争面临的市场态势已和以前大不相同。《北京青年报》的崛起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当时中国的改革刚刚起步,中国报业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报业界改革开放的意识还不强,报纸到底怎么做还不太清楚。《北京青年报》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报纸,贸然闯入了市场,之所以有“《北京青年报》现象”,是因为在观念上抢先了一步。当《北京娱乐信报》创办时,已过了十几年,报业市场相对成熟了,特别是北京的报业市场。此时的报业竞争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读者和广告商面临更多选择,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加困难。报纸的进入门槛很高,市场竞争压力变大;一张新的报能不能办成,需要市场竞争,能不能存活也要看市场竞争。崔恩卿面对新的报业竞争形势,又更新了许多办报理念,这些理念都带有很强的“崔恩卿色彩”。
一、改造之路
北京市文联原有一报三刊,崔恩卿1998年到文联以后,就看好了文联的这些资源。崔恩卿在文联党组会上,提出了“文联的文化产业”这个命题。他说:文联的报刊是文联的重要财富而不是负担。它们可以发展,也可以做出规模,可以既带来社会效益也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成为文联的文化产业。但是它们需要改造。
崔恩卿当时就注意到社会各界都在盯着报纸,当时北京市场上曾经有过一个叫城城文化集团,老板叫刘波。他准备收购66家杂志,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传媒收购计划,其中《希望》杂志也是在他的麾下。另外一些资本也在关注报纸,崔恩卿曾参与经历的《北京青年报》、《天津青年报》、《浙江青年报》、《四川青年报》,从97、98、2000年都在不断做这样的扩张。《浙江青年报》经历几起几落,北大文化先是投资《京华时报》,后来又投资《上海青年报》,业外资本都在关注着报业、关注着媒体。崔恩卿认为文联拥有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1999年11月11日,崔恩卿在与《戏剧电影报》编辑部座谈时,就初步提出了他对该报的改革设想:
1. 思路:文化产业
①影视、文化、娱乐、新闻纸
②立足城市,扎根北京,面向大众
③报纸市场化,经营广告化
2.机制:
①建立企业化管理新机制。吸纳资金,加足马力,全力推进。
②健全内部分配制度,以启动员工的活力。
A.按劳联效分配制
B.广告达标奖(编采)
C.发行达标奖(发行部)
D.广告提成奖(广告部)
E.按资分红制(投资经营者)
1999年12月29日,崔恩卿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向北京市文联党组提交了《文联与》的报告。提出资源应该利用,应该把这一张专业化的报纸变成一张有规模的日报。
在崔恩卿向北京市文联党组提交的《文联与》的报告中他详尽地论述了改造的基本思路:
尽管文联对《戏剧电影报》没有规范性的投资,但《戏剧电影报》归属文联主管和主办的关系是法定的,因此,可以说,《戏剧电影报》本质上是北京市文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有两条:
其一,通过媒介形式传递信息,服务社会,包括传递文学艺术界的声音,也包括传递社会大众对文学艺术界的吁求,这是信息服务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纵观社会,横向勾通,让社会大众了解文学艺术界,也让文学艺术界了解社会大众。这种“传递”和“服务”就是党的宣传工作,就是舆论监督工作,就是改革促进工作。
……
其二,《戏剧电影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更是一个经营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文联创办的文化产业,
……
《戏剧电影报》和众多的大众媒钵一样,其经营的经济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赚钱”——获得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戏剧电影报》对于文联,无异于文联开办了一个工厂,是生产报纸的工厂。通过生产报纸,实现其为社会大众的信息服务,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其中,一部分用于媒介的扩大再生产和再服务,即更充分地实现其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另一部分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以支持国家建设,体现文联对国家的经济奉献;再有一部分可直接用于文联,增加文联的经济实力,支持文学艺术事业。这是于报社、于文联、于国家、于社会“四得利”的事。这也是文联主办报纸的出发点和归宿。简而言之,发展报业,服务社会,增加实力,繁荣文艺,这应当是文联办报的初衷。
(崔恩卿,1999.12.29,文联与《戏剧电影报》——写给市文联党组的报告)
在报告中,崔恩卿提出的改造思路首先是规模化和新闻化,不能停留在一个专刊,一定要做成规模;第二个是产业化经营,要经营报纸,然后取得盈利。第三个是要形成一种产业,而且是有规模的产业。
在运作的方式上,首先《戏剧电影报》(《北京娱乐信报》)要成为一个日报;第二是从机制上要变成产业,公司化运作;第三则是地域目标市场问题,确定北京是其地域目标。那戏剧电影如何处置呢,崔恩卿的办法是扩大娱乐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不叫《北京信报》而叫《北京娱乐信报》的一个考虑。《戏剧电影报》要变成一个综合新闻纸,却遇到了阻力。一是北京市有关部门不赞成;二是当时兄弟报纸的抵制,大家认为北京市场已经很拥挤了,为什么再办一张报自相残杀?但《北京娱乐信报》还是如期破土而出,出现在北京各零售报摊上。当时主管部门要求其娱乐新闻不能低于40%,这对想做一张综合新闻纸的《北京娱乐信报》来说,无异于被戴上一个“紧箍咒”。后来《京华时报》的出现,使得《北京娱乐信报》这个“紧箍咒”有了松动。
在崔恩卿提出的基本思路的引导之下,《北京娱乐信报》成了一份北京地区的日报,一份以娱乐为特色的综合新闻纸,一张北京市民的“新闻实用纸”。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