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也淘“砂”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管理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时刻都在经受着淘汰。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被淘汰,美国每年被淘汰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淘汰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通过调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也经历了两次大的淘汰:1989年淘汰了一批甚至存活了10多年的小乡镇企业,而1993年至1994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软着陆”,淘汰了一批暴富企业。如果说,这些中小企业是被大浪所淘的“沙”的话,那么,那些如南德、巨人一样的稍微大一些的“砂”,仍然没有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在迅速膨胀并饱受赞誉后,一样轰然倒塌了。而另一批风格稳健的企业,如海尔、联想、TCL,终于在1990年代中后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不仅成为中国商业界的标杆与代表,更显现出不输于国际业界巨头的生命活力,难能可贵地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淘汰。但是不可否认,它们必然仍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核心竞争力仍简单地建立于成本和渠道上。难怪柳传志曾经在2002年时说:“我从1984年创办企业,18年间和我同台领过奖的 许多知名企业家,今天回过头去看,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
我们再看一下那些大型企业,也就是被我们誉为“砂”的公司的命运。仅在2004年,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就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灾多难。全国500强企业最明显的特点是除了入围门槛大幅度提高外,有101家“新面孔”荣登排行榜,这也意味着有101家企业退出了排行榜。仅仅一年时间就有20%的换位率,可见中国企业地位动荡之剧烈。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的企业明年还在500强名单之内?可见我们中国企业领导者肩上的担子不轻。在这一年里,关于失败企业和企业家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从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到创维集团原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健力宝的张海到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从德隆系原总裁的唐万新到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我们可以有太长的名单罗列……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眼里和心目中的骄傲,曾经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金刚砂”呀,然而,仍然没有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无奈之中,我们探究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企业会走到这一步?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些效益低劣的企业,筹集资金困难,难以周转经营,于是,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优胜劣汰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弱肉强食,这些淘汰赛,有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一圈一圈……政府保护、技术模仿、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各圈有各圈的特质,各圈有各圈的缘由。有的企业,在其中的一层受挫,就被淘汰出局了。可以说,壮志未酬身先死。当然,企业家们也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解脱的借口:猝然临之的宏观调控、外资企业的猛烈攻势、地方保护主义、不顾一切采用价格战的对手……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淘汰”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日前指出,“在全球化背景及世界经济整体震荡的情况下,新一轮的淘汰又将上演。”张维迎预测,未来将会有20%的企业死于这次淘汰,“目前的形势正如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所言——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这一次淘汰,表面看来与国家宏观调控有关,但调控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的因素还是全球化导致的全球资源重新分配。”张维迎指出,随着触角遍及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已成为“总包工头”,在全球范围内分配资源。而中国市场成为各巨头的必争之地,中国企业面临着残酷的挑战。
下一个10年,中国企业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兼并、并购的过程,企业群体应该是“叠罗汉”的形态,最上面是总包工头,下面是二级、三级,依次下去到底层。“这就要求企业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都想往最高层挤,那样最终结果是都在最底层。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生存下去,就要重视‘包工头’地位的分配,在链条中生存,这不是单个企业存活,而是一个群体的存活。” 张维迎教授如是说。
面对未来,我们不要怪天怪地,要怪自己的腿是否结实,企业是否准备好了。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是也绝对不能低估中国的影响力。今天非常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也决不要死在明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