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人之道(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以人为鉴
人负荷着自己的体重,完全没有感觉,如果要移动其他的物体,他立刻就感觉到它的重量了。同样地,人能够看到他人的缺点和恶习,但无视于自己的短处。上天的这种安排有一个好处:它利用别人来做镜子,我们就能从中看出自己天性之中的恶劣、错失、缺乏教养和可厌的种种脾性。只不过,通常都是狗向自己影子狂吠的老故事,他看见的是自己,不是他想像的看见另一只狗。
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对我们会发生影响,只存在于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上,而且只限于我们是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或是我们一定得跟他们打交道。但是,我们的人身和财物之所以在文明的状态中享有安全,应该完全归功于社会。不管做什么,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而他人之所以愿意跟我们交往,一定要靠他们对我们有信心。这样说来,他人对我们的看法,间接上对我们关系重大,尽管我看不出它对我们具有直接或立即的作用。
敬重老人
我们之所以对老人敬重,是因为老人在他们一生之中,已经明明白白地显示出他是否具有荣誉;年轻人则尚未经过这一考验,他只是被假定具有荣誉。活得久(有些低等动物一样活得久,有的活得更久)和经验多(只是对这世界更熟悉),都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年轻人应该敬重老人。如果只是活得长久,也不过是因为老年人衰弱而需要对他们体谅,并不需要敬重。很明显,皓皓白发总会使人发生敬意——一种真正内在的和本能的敬意。皱纹是年老的更可靠的表象,却不能激发敬意:我们从未听到人家说“皱纹可敬”,但“白发可敬”是常用的。
荣誉与侮辱
“遭人侮辱是耻辱,侮辱他人是光荣。”且让我举一个例子。我的对手在他的一方是说实话,是对的、有理的。这不妨事。我侮辱他,这样,公正和荣誉就一时间离开他,转到我这里来,他只能靠粗暴对付我而夺回公正和荣誉。在他夺回公正和荣誉之前,他是失去公正和荣誉的,而且所用的手段不公正或不合道理。这么看待荣誉,粗鲁这一性质就能替代一切,而且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最粗鲁的总是对的。我们还能有其他要求吗?不管某人是如何愚蠢、下流或卑劣,只要他粗鲁行事,一切错误都可原谅和合法化。
如果是害怕不良的后果,或是无法确定挑衅人是否尊奉武士的办法,那就是“胜人一筹”。其实际做法是,人家粗鲁你更粗鲁;如果侮辱没有用,你可以动手,使我们在挽救荣誉中激起高潮。例如,人家打你一耳光,你可以用棍子还手;对方用棍子,你用马鞭还击;最高明的一招是有些人建议的:向对方吐口水。要是这些都不管用,你就一定要让对方流血。
在任何讨论或谈话中,另一人比我们表现出更有知识、更热爱真理、更具健全的判断力、对事物更有了解,或是他整体上所展示出的理智气质,使得我们黯然失色。我们只要污辱他或攻击他,立刻可以把对方的优越和自己的浅薄一笔勾销,并且反而比他优越。因为粗鲁胜过任何辩论,它把理智的光芒全部遮盖。如果对方不喜欢我们的攻击模式,不予更加粗鲁的还手,我们便能保持“胜人一筹”,仍然是胜利者。荣誉在我们这一方,真理、知识、理解、才智、机灵都得退避三舍,让全能的傲慢大显威风。
苏格拉底和克莱特斯
苏格拉底在讨论会之后,时常被人动粗,他总是淡然忍受。例如有一次,有一个人踢他一脚,他承受侮辱的忍耐程度,让他的一个朋友大吃一惊。苏格拉底说:“一头驴子踢我,难道你认为我应该憎恨它吗?”在另一次,有人问他:“那家伙不是在骂你、侮辱你吗?”他回答说:“非也,他的话不是针对我说的。”
著名的哲学家克莱特斯(Crates),有一次被音乐家尼可德罗姆斯打了一记耳光,脸上肿胀,又黑又紫,他就在额头贴上标记:“尼可德罗姆斯打伤的”,使这位笛手大失面子,因为他竟敢对雅典家喻户晓的哲学大师动粗。在写给美莱西普斯(Melesippus)的一封信中,戴奥基尼斯(Diogenes)告诉我们,他被雅典一位醉酒的年轻人殴打了,但是他补充说是小事。塞尼加说:“聪明人挨打该怎么办?有人打卡托(Dato)的嘴巴,他不生气,也不想报复侮辱,甚至不想还手,只是简简单单地不予理他。”
每个人的位置
若不能远离人群,我们便不应该断然地弃绝任何人,因为每一个人在大千世界中都有他应有的地位,不管他是如何邪恶、可鄙或可笑。我们必须把他当作不可改变的事实加以接受——事实不会改变,因为那是一条永恒的基本原则的必然结果。情况恶劣时,我们应该记住恶魔梅费斯托斐兹的话:世界上总有愚人和恶徒(见歌德著《浮士德》卷1)。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就违反了公正,不啻跟我们弃绝之人做一番生死决斗。
没有人能改变他自己的独特个性、道义性格、智慧能力,以及自己的脾气或体形。如果我们处处吹毛求疵,别人都会万无一失,被迫跟我们成为死对头,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开出条件——别人若要生存就得换成另外一个人。这个条件是根本做不到的——他的性格不容许。
容忍异己
如果我们要跟人们一起生活,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生存,不管他的性格如何。我们应该努力从事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个性有所改变,或是直截了当地指责人家性格的不是。这就是格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真实意义。可是这话虽然含有至理,要做到却很困难。一个人如果能够永远避免跟若干人打交道,那么他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在人生路途的进程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容忍他人的艺术,可以用无生命的物体来练习我们的忍耐力而有所得。无生命的物体,由于其某种机械的或一般物理上的必然性,对于我们的肆意行动,会做出坚决的对抗——我们每天都需要具有这种形式的忍耐力。我们这样获得的容忍力,在我们跟人们交往的时候经常能够应用。我们会从此习惯于他人的反对,不管我们是在哪里遇到,我们都会认为这是出于别人性格的必然结果。他们的性格蓄意要反对我们,是由于丝毫不变的必然律,跟无生命物体对我们做出抵抗的情况一模一样。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明智的想法就是:“我不要改变他们,我要善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