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源基因(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万向集团可以说是在鲁冠球的谨慎精明经营下逐渐演化长大的,日本NHK电视台的一位蒋姓翻译的某些话表达了一层道理。1994初,日本的NHK电视台来浙江,要采访三位浙江有代表的民营企业家,有关部门选择了万向集团鲁冠球、横店集团徐文荣、浙江金义集团陈金义三位作为日方的采访对象。我是参与接待者之一,那位蒋姓翻译似乎对鲁冠球颇有怨言,经常口出狂言,一会说万向、横店所谓的高科技在他眼里根本不屑一顾,人家日本才叫真的是高科技呢,原材料从这头进去,那头出来的就是产品了;一会又把鲁冠球和徐文荣作比较,称“鲁冠球像是曹操、徐文荣像是刘备”,说“曹操是奸雄,他即使要杀一个部将,也会不动声色,等他打完仗后再杀”。后来我们称蒋姓翻译是假洋鬼子,是汉奸。徐文荣的部下声称,我们徐总应该说既有刘备的宽厚,又有曹操的实力。对此比喻,我觉得有点不着边际,但后面的一句话多多少少有点意思,蒋说鲁冠球的经营作风没有什么代表性,精明谨慎,日本的企业家就是这么过来的,意思是说对万向的报道多少完全取决于他,他要多说些好话,日方NHK就对万向多报道一些,言下之意是万向对他不够恭敬。蒋姓翻译说徐文荣自始至终全程陪同,但是鲁冠球却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关在办公室吃快餐,不陪他们。我和万向的其他几个同事说了此事,可能其中有亲近者向鲁冠球作了汇报,有意思的是,鲁冠球向他们送别时,还捉弄了一下姓蒋的,在给他送行时准备的礼品是龙泉宝剑,蒋伸出手准备接过宝剑,鲁冠球却把手缩回,等蒋缩回手时,鲁冠球又递过去,将再次伸出手时,鲁又缩回,最终鲁重重地把宝剑摆在了对方手里,还用他那犀利的目光盯了蒋一眼。说实在,作为上过《NEWSWEEK》、《TIMES》封面人物的鲁冠球可能根本不会在意什么NHK是否报道万向,更不会为了讨好他们让其多报道而改变自己的经营作风。事实上,在蒋姓翻译看来经营作风更浪漫一些、更有特色一点的徐文荣和陈金义经过了10年后并未超过鲁冠球成为中国超一流的企业家,而鲁冠球却越来越向超一流靠近。
超凡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初中毕业成博士
万向集团网站对鲁冠球的描述如下:
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1945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从60年代开始做过锻工,自办个体修车铺、粮食加工厂,因属个体而得不到发展;1969年创办萧山宁围农机厂,发展为万向集团公司。现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香港理工大学博士。
鲁冠球把一个铁匠铺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不但被誉为企业界的“常青树”,而且其精神世界也灿然升华,坦荡洁净。不但在实践中为发展中国乡镇企业带领农民致富走出了新路,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和贡献。几十年来,他孜孜以求,不倦学习,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高级政工师的职称。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已有60多篇论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和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被誉为“农民理论家”。
有一位叫贤文的作者在一篇叫《鲁冠球的成功之源》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在中国的改革舞台上,有些人昙花一现,有些人折戟沉沙,而鲁冠球始终追逐着时代的潮流,保持着一种旺盛的改革热情,创造着常青树的奇迹。这种旺盛的创业精神,来源于鲁冠球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来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
只有两年学习经历的鲁冠球,从创业之初至今,一直保持着认真学习的习惯,几乎没有一天不看书、不摄取新知识。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活动半小时后便读书,每天晚上工作再晚,也要看一个小时的书才上床休息。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使鲁冠球得到了多方面的受益。其一,拓宽了知识面。我听过他的一次讲话,从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历史使命到股份制、劳资关系与国际接轨,这些经济学的专门术语和涉及企业改革的热门话题,鲁冠球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生动的讲述。不仅如此,他还保持着中国企业家的一项纪录: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刊登在《求是》杂志上,8篇在全国大型学术评比中获奖。其二,提升了精神境界。拥有巨大资产和荣誉的鲁冠球,至今依然一身土气,没进过舞厅,没打过保龄球,十几年的老屋仍不肯换新的。对事业他依然保持着当年创业的那股劲头。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其三,凝聚了一批人才。如今,万向集团已有大学毕业生800多名,工程师上百名,有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使企业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因此,鲁冠球也被人们赞誉为“智能吸收器”。鲁冠球的创业经历,再一次证明了江泽民同志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精神境界就会随之提高,视野就会随之开阔,就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