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西陵魂断夜来人

  晚唐诗人李商隐《东阿王》诗云:“国事分明付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前句的意思是曹植虽封为东阿王,但权力分明掌握在曹丕派出监视他的灌均手中。后句则谓曹植这种徒有虚名的处境是曹操一死造成的,故曹植夜吊西陵,不由他不黯然销魂。曹操的陵墓在古邺城西,故后世称作西陵,又称作高平陵。一代诗人,宗室贵胄,却处在一个弄臣掌握之中,他的命运确实是十分可悲的。
  曹植的厄运是在他父亲曹操死去时降临的,那时他二十八岁。在此之前,他深受曹操宠爱,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他十四岁起,曹操每次率军出征都把他带在身边,因此他曾参加了远征乌桓、会战赤壁、西征张鲁等大规模的战争,其足迹“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曹植《求自试表》)。二十岁时他被封为平原侯,又随曹操西伐马超。二十三岁时他徙封临淄侯,那年曹操南讨孙权,命他统领禁兵留守邺都。
  除了随父出征或典军留守,曹植的主要精力放在文学活动上。他与曹丕实际上是邺下文坛的领袖,常与建安七子等文士诗人聚会宴饮,诗酒唱和。他虽然贵为公子,但是却“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三国志·陈思王传》),待人接物十分平易近人,因此当时“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三国志》注引《文士传》)。在这样“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宴游唱和生活中,曹植如鱼得水,“欢笑尽娱”,下笔琳琅,诗兴焕发。
  曹植被逼七步成诗
  然而到曹操一死,曹丕继立,曹植的命运就急转直下,从优哉悠哉一变而为殆哉危哉。当年一起宴游唱和的良朋好友,病死的病死,斩首的斩首,自己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再死里逃生。
  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样两则故事。一则说曹丕与曹植同辇出游,途中见两牛角斗,其中一头较弱的牛在角斗中失足坠井而死。曹丕就命令曹植就这件事作一首四十字的诗,诗中不准使用“牛”、“斗”、“井”、“死”等字眼,并且在马行百步间就得作成,否则就斩首处死。结果尽管有那些苛刻的条件,曹植还是在不满百步间把诗作成了,免于一死。另一则说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中作诗一首,作不成也要处死。结果曹植应声吟咏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
  如果说这两则故事出于小说而不见于史传,还不足凭信,那么黄初二年(221)曹植险些被诛则是有诏书为证的了。那年,安插在曹植身边监视其行动的监国谒者灌均,根据曹丕的心意诬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立即召集群臣廷议其罪,有人就迎合曹丕的心理,主张“暴之朝肆”,处以极刑。全仗卞太后尽力庇护,曹丕才下诏“舍而不诛”,给以贬爵减邑的处分。此外,黄初四年诸王入朝,任城王曹彰突然在京城暴卒。诸书记载,有的说是不许朝见而气死的;有的则说是被毒死的,同时曹植也差点儿难逃此厄,全赖卞太后对曹丕说:“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植才获免。
  曹植赖母亲庇护,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除了在监国谒者的监视下行动不得自由,形同囚禁之外,他的封地不断迁移,所迁去的又都是贫瘠的地方,使他疲于奔命而又生活窘困。他曾在《迁都赋序》中诉苦道:“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他始封平原侯,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封临淄侯,黄初二年贬爵为安乡侯,不久进封鄄城侯又进封鄄城王。黄初四年转雍丘王,太和三年转东阿王。往往在一处立足未定,又被迁往另一处。他在名义上虽然为侯为王,但这位苦命王侯的困苦贫穷,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在他《转封东阿王谢表》中曾形容自己在雍丘封地的情境道:“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才餬口,形有裸露。”谢表是上奏皇帝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他决不敢虚词夸张。由此可见,《迁都赋序》所谓“连遇瘠土,衣食不周”,确是实情。
  像这样“块然守空,饥寒备尝”(曹植《社颂序》)的日子我们的诗人连续过了十年左右。直到曹丕死后三年,在他母亲(这时是太皇太后了)的积极干预下,他转到东阿为王,才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东阿在现在山东省阳谷县东北,在那儿曹植“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总算可以衣食无忧了。但诗人的心依然是寂寞的。他“块然独处,左右唯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抚心,临觞而叹息”(《求通亲亲表》),晚景是十分凄凉的。诗人在这样“人道绝绪,禁锢明时”的处境中又过了三年,就满怀幽怨含恨而终。
  死前不久,魏明帝曹权以陈四县封他为陈王,死后谥号为“思”,故后人常称他为陈思王。据《三国志》记载,他晚年登上东阿的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就在那儿为自己营建了墓地。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也说曹植葬所在东阿鱼山,还说:“山上有台二,曰柳书,曰羊茂,皆传为子建读书处。”但是,现在安徽合肥北五十二公里处一个叫作“八斗岭”的小镇附近,也有一座曹植墓。此墓只是一个土阜,墓前没有牌坊、翁仲之类装饰,墓碑高约三尺,正中刻着“魏陈思王曹公子建之墓”十字,右边一行刻着“嘉庆丙子阳月谷旦”,左边一行刻着“光绪十六年仲夏月重修全街敬立”。看来这座墓只是曹操故里一带后人对这位诗人的纪念碑而已(那儿离曹操的故里安徽亳县不远)。
  在这位一代大诗人魂归离恨天一千六百多年后,在故里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村镇以“八斗”为名,来纪念这位才高八斗的薄命诗人,这究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