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欧阳修的“近视眼”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不独诗、文写得好,词也写得脍炙人口。一日,他的好友刘贡父要到扬州去做官,来向他辞行,欧阳修就设宴招待刘贡父,为他送行。因为欧阳修曾在扬州做过官,对扬州风物特别熟悉,当时,欧阳修曾在扬州蜀岗上大明寺平山堂前亲手栽了一棵柳树,如今一晃又过去几年,柳树该长高了吧?回想起这些依约往事,看到刘贡父马上也要动身到扬州去,欧阳修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当即挥手写下一首《朝中措》词,来为刘贡父送行: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上阕即写他在扬州的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回忆。词中写了他在平山堂远观碧空之景,写到他手植的柳树,想到如今已是几年过去。下阕“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给自己当时的自画像——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痛快淋漓的风流太守。但是这一切毕竟又都是过去的事,于是作者又颇多感慨:应该在少年之时及时行乐,现在,自己毕竟老了。
  由于欧阳修这首词写得直抒胸臆,笔墨畅快,因此也就在文人中迅速传播开来。不料,却被一位曾经到过扬州,却又善挑剔的文人发现了漏洞,他说:“欧阳修一定是个近视眼。我到过扬州,站在平山堂上,看到附近的山都比较近,看得都很真切清楚。欧阳修词中说‘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他就看不真切,说‘山色有无中’,不是个近视眼又是什么呢?”他自以为很有道理,就跑去将此事和苏轼说了,那知苏轼听了此话,并不回答,他沉吟了半晌,挥笔写了一首《快哉亭》词,其中有这样几句: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原来,苏轼用这几句词作答。他说,我记得欹枕在平山堂上,这时,一川烟雨笼罩,孤雁飞过都看不清了。这时我想到欧阳修说的“山色有无中”,果然有理。那位文士见此,羞得满面通红,再也不说什么了。原来,他只是望文生义,并不理解词的意境,也不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感受。而苏轼呢?才真正是一位艺术鉴赏的行家,他有作为创作者所独具的感受力,也有鉴赏者所独具的判断力。这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准确而又切合实际的批评,非有艺术的感受力不可,这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欣赏音乐需要有音乐感的耳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