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情意温绵忆旧人

  徐渭的性格是很激烈的。而且,正像前面所说,他有时甚至显得相当刁刻。不过,这种性格的人,大多是内外如一、较少虚饰的。因而,倘若他们真正喜爱谁,其感情的表现,往往也比一般沉稳持重者更显热烈和温存。徐渭对朋友,尤其是对门生和子侄辈,态度十分真诚,而感情上眷恋最深的,则是他的第一个妻子潘氏。他们结婚时,徐渭二十一岁,潘氏才十四岁,婚礼的场所,是广东阳江县主簿衙门(潘氏父亲任职之地)。徐渭后来有诗追忆这场婚礼:
  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徐渭是在家庭衰败、与长兄相处不谐的情况下,作为赘婿进入潘家的,所以心境并不好。只是他那妻子虽然年纪小,却特别聪明,尤其了解丈夫敏感的心理,给予他很多抚慰——可惜十九岁就死了。后来徐渭两次再婚,结果都很糟,第二个继室张氏更是死于徐渭发狂之际。这种不幸,恐怕与前妻的影子大有关系。
  在牢狱中,徐渭常常想念前妻,积思成梦,便写下了这二首《述梦》的诗,这大概是他一生中写得最为缱绻温柔的作品。
  其一是:
  伯劳打始开,燕子留不住,今夕梦中来,何似当初不飞去?怜羁雄,嗤恶侣,两意茫茫坠晓烟,门外乌啼泪如雨。
  南朝有一首《东飞伯劳歌》,头两句是:“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星)织女时相见。”比喻情人不能相聚。徐渭借用这诗的意思,以伯劳比自己,说自己是硬被打散的;以燕子比前妻,说自己无法留住她在人世。然后又责怪妻子:既然今夕还要来到梦中,当初又何必飞走?“怜羁雄”是说前妻可怜被关在牢狱的丈夫,“嗤恶侣”是徐渭向前妻数说继室的可恶。一会儿天晓梦醒,梦中的一切都变得茫茫然,似乎融入了晨雾之中。只听门外乌鸦啼个不住,不由得泪如雨下。(按照古代一则传说,乌啼是坐牢的人将被放归的征兆,见《唐书·乐志》。)
  其二是:
  跣而濯,宛如昨,罗鞋四钩闲不着。棠梨花下踏黄泥,行踪不到栖鸳阁。
  这是写梦中所见妻子的模样:她像生时一样,赤着脚洗东西,把罗鞋随便钩在什么地方。一会又在棠梨花树下走来走去,就是不肯到自己所住的地方来(按:鸳鸯鸟,雄性为鸳,雌性为鸯)。他们在阳江住过好几年,大概潘氏也学了广东人的习惯,爱打赤脚。从诗中看,留在徐渭记忆里的潘氏,实在还是个小姑娘。
  专门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大概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继之作,真可谓汗牛充栋。夫妻的感情,在正常情况下总比一般的感情来得深厚,尤其当一方去世以后,回忆中所唤起的一切更为美好。所以,在这一类诗中,不乏感人至深之作。最有名的,可能要算唐代元稹的诗和宋代苏轼的词。元稹的悼亡诗写得很多,许多诗句广为传诵。如《遣悲怀三首》中“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特别是《离思五首》之四,几乎人所皆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苏轼的《江城子》词,小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写作的缘由正和徐渭相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可以说,从语言的精炼来看,徐渭的两首诗不如后面举出的两篇名作,特别是缺少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思量,自难忘”那样惊策醒目的句子。但它有自己的特点,却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这两首诗语言虽浅,内容其实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若不是对徐渭的生平有仔细的了解,对诗歌本身加以仔细的辨析,一下子也难以知道说的是什么。记得清代的一篇诗话,就把诗意搞错了。因为作者无论在诗题还是诗句中,都未曾标明悼亡的意思,更不用说悼念何人。他只是“述梦”,表现梦中的一些情绪和场景。也许,他本来并没有让别人读懂的打算,只是写给自己看罢了。
  生者对于死者,尤其是一个近五十岁的男子对于十九岁就死去的妻子,照道理说,应该有许多怜悯。一般的悼亡诗,都有这样的情绪。但徐渭在《述梦》之一中,却没有照“道理”说,反而指责妻子过早地抛下了自己。事实上,他并非真的指责妻子。他一生遭遇不幸,如今又身陷囹圄,内心里自然深深依恋于少年妻子往日所予的情爱,而指责正是一种温情的、依恋的表现。第二首只写了一个琐细的场面,没有强烈的语汇,也没有令人感受深刻的地方。但若细细地读,自会知道那一份感情是多么深沉而温柔,甚至感觉得到徐渭这样一个狂傲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是很孤独也很软弱的,需要有他人的感情来慰藉。
  这样的诗是不会有警句的。因为诗人在写作时,距离真实的感情状态太近,只有一些迷茫、琐细、平凡、具体的情绪。尽管他在表现这些情绪时也很精心,语言的节奏和声调十分轻柔,但他没有隔一段距离、比较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感情,从中归纳出什么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受,因而也就难以给读者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但这样的诗,在感情上恐怕比一般的好诗要更真实;当读者理解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时,就会被它感动。这情况与明代散文的趋向有些相似。明代的抒情散文,有很多是写得平凡、琐细,以求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