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金瓶梅》的佛教精神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成晓辉




  摘要:《金瓶梅》是一部通过对佛教精神的宣扬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的世情小说。作者如实地描写了西门庆家庭的兴衰变迁,“曲尽人间丑态”,旨在宣扬佛门的戒贪、无常和慈悲,从而引导世人转恶向善,化丑为美,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金瓶梅》 佛教精神和谐社会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戏曲小说里经常表现的主题。被誉为古今第一大奇书的《金瓶梅》实际上就是这样一部通过对佛教精神的宣扬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的世情小说。
  
  一
  
  和谐社会是一个行为规范的社会。所谓“规范”,实际上就是适度。适度在古代被称为“中和”。朱熹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为安泰。而不能者,天下虽治,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为乖错。其间一家一国,莫不然。”《金瓶梅》的第一主角西门庆就是这样一个不“中和”而致“乖错”的典型。
  《金瓶梅》的开篇,用酒色财气《四贪词》揭示作品戒贪的主旨。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西门庆,是一个酒色财气四大俱全的人物,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典型。他原本是清河县一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从小不爱读书,是一个浮浪子弟,使得好些拳棒,除了做药材生意之外,还在县里管些公事,交通官吏,说事过钱。作品中西门庆出场时二十七岁,六年中为财为色劳心劳力,三十三岁时纵欲而亡。
  金钱和女人是西门庆贪欲的主要体现。他一生孜孜以求毫不厌倦的,就在于此。他像追求金钱一样地追求女人,又像追求女人一样地追求金钱。“世上钱财,乃是众生脑髓,最能动人。”作为市井棍徒出身的商人,西门庆善于经营,精明强干,狡诈贪婪,他深谙“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道理,为了获取钱财,不惜一切手段。孟玉楼虽然身段不错,可脸上有些白麻子,而且还大西门庆两岁。但她是商人寡妇,有钱财,西门庆硬是把漂亮的潘金莲抛在一边,迎娶了孟玉楼,“发来众军牢,赶人闹里,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装奁、箱笼,搬的搬,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得到了一大笔陪嫁和金银。李瓶儿比孟玉楼更有钱,为了花子虚的官司,她一次就拿出了三千两银子做活动经费。于是西门庆又使用各种手段奸占谋娶了朋友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把李瓶儿及花太监留给花子虚的丰厚财产全部弄到了手,从而使得西门庆“家道营盛,外庄内室焕然一新”。亲家陈洪是杨戬的奸党,杨戬倒台后,女婿陈经济带来的箱笼细软等财产也全部落入西门庆手中。
  手头有了这几笔钱财,于是他就去贿赂当朝太师蔡京,换得了山东提刑所理刑副千户的官职,又进一步用金钱博取了蔡太师的欢心,做了蔡京的干儿子,挤走了夏提刑,做了五品正千户,又拉上了朱太尉、翟管家以及巡抚、巡按及皇亲、官僚的关系,于是官商结合,以势经商,以权谋私,做到了金钱转化为权势,反过来权势又转化为金钱。他从湖州、杭州贩货回来,每次都贿赂临清的税卡官员,偷税漏税;他贿赂巡盐蔡御史,兴贩盐引,牟取暴利;他贿赂山东宋巡按,垄断了朝廷在山东的香蜡和古董买卖;他握有清河县的理刑大权,贪赃枉法,仅苗青一案,便得银五百两;他欺行霸市,无情打击商业对手,把蒋竹山开的生药铺砸烂,“在我的眼皮跟前开铺子,要撑我的买卖!”活脱脱一副强盗恶棍嘴脸。
  官商结合给西门庆带来了无穷的财富。短短几年,他就从一个药铺小老板一跃而成为清河县的首富。他家“田连阡陌,米烂成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泼天富贵”!
  同时,西门庆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来追求淫欲。西门庆一出场,小说就描写了他专爱“飘风戏月”的色中魔王本性。他家中有一妻五妾,除了正头娘子吴月娘是明媒正娶,其他都是用各种手段奸骗占有的。李娇儿是花钱买来的妓女,李瓶儿是朋友之妻,先奸后占,潘金莲是武大之妇,先偷后娶,孙雪娥是收用的丫环。为了霸占潘金莲,他与潘金莲一起毒死了武大郎;为了得到李瓶儿,他与李瓶儿合伙气死了花子虚;为了占有宋惠莲,他设计陷害来旺;为了包占王六儿,他支使韩道国远处经商。他家中虽有一妻五妾,仍不能满足他的淫欲,还不断地在外嫖妓女、玩寡妇、奸仆妇、占婢女,被他奸占的女性多达二十余人,正如潘金莲所说,他是“属皮匠的,缝(逢)着的就上”,“若是信着你意儿,把天下老婆都要耍遍了罢”。无节制的长期纵欲使西门庆变为纵欲狂和虐待狂,以致他一天也离不开女人,“淫欲之事,无日无之”。到东京去了几天,没有女人解欲,就拿随同的男仆发泄。他吃春药,用淫器,把精尿尿在潘金莲嘴里,用香烛烧炙王六儿的阴户,以达到他极端而变态的色欲满足。
  随着财富的增加与权势的增长,他的七情六欲越发无限制地膨胀。他通过金钱向权势攀附,利用金钱纵情声色,人性由于贪欲的驱使而迷失、异化,最终跌入了毁灭的深渊,命丧于欲海欲火之中。
  《金瓶梅》的单重财色与独罪财色,主要就是通过西门庆的形象来表现的。作者把西门庆作为人类贪欲的代表,通过对他从发迹勃起到毁灭消亡的人生历程原生态的描述,来警诫世人:欲壑难填,贪欲无穷,放纵欲望的结果只能是走向灭亡。
  佛教把人生痛苦的原因归于“无明”,因无明而产生执着,因执着而使心身不得自在。心身被囿,又何来快适安详的人生?没有快适安详的人生,又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西门庆由于无明不悟,使他有对财色的贪爱执取,对财色的贪爱执取而造成的种种惑业又让他一命呜呼。“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西门庆没有“明悟”,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然而,作者是真正希望世人能够“明悟”啊!
  
  二
  
  西门庆为什么会贪欲无穷呢?因为他“无明”。他为什么会“无明”呢?是因为他没有“悟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是佛教的要旨。释迦号称“空王”,佛经也叫“空经”,般若义理名叫“空义”。方立天先生说,空是佛教的核心范畴。
  “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在《金瓶梅》里,兰陵笑笑生通过西门庆家庭荣辱兴衰的变迁,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无常之态和虚空之旨。
  《金瓶梅》最早的变异是官哥儿的死亡。官哥儿是李瓶儿自认为美满婚姻的满意结果,但这满意的结果却打破了西门庆妻妾间的精神平衡和心理平衡,于是生之喜向死之哀转变,得子之贵向失子之贱转变,子之生向母之死转变。在小说中,作者极其详尽地表现了这一转化的过程。“生子加官”是西门庆的两大美事,是他家族兴旺的顶点,此时的西门庆是志得意满,“欢从额角眉尖出,喜向腮边笑脸生”,作品用浓重的笔墨渲染了地方各级官员及太监前来贺官,吃官哥儿满月酒的喜庆宴乐场面,甚至连齿德俱尊的两位老内相也屈尊前来贺喜。但是在这喜庆的背后,以官哥儿为触发点,各种明争暗斗也日趋激化,步步紧逼。最后,官哥儿受到雪狮子的惊吓夭亡,一个弱小无知的生命只活了一年零两个月,终于成了妻妾之间争风竞宠的牺牲品。以官哥儿的死亡为发端,继之有李瓶儿的死、西门庆的死、西门大姐的死、潘金莲的死、陈经济的死和庞春梅的死等。官哥儿死后李瓶儿的哭声和李瓶儿死后西门庆的哭声,惊天动地、撕心裂肺,这哀怨哭声的余响一直回荡在西门大院,作品的基调也由热趋冷,小说的悲剧氛围也渐进渐浓。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