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岁月似河 人生如戏

作者:柏 英




  正是以上戏剧技巧的移植使小说《中暑》获得了戏剧性的审美效果。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还原本事的原貌,就会得到这样一个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她”结了婚,生了个女儿。三年后,在一次度假后回家途中偶遇一名中尉,发生了一夜情甚至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是出于理智两人永远地分开了,孤独的中尉意识到爱情已经擦肩而过后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如果这样叙述的话,读者对人物的态度将会批评大于同情,甚至小说也会沦为所谓的艳情小说。但是布宁采用了种种戏剧情节设计技巧后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小说《中暑》激起了读者深深的怜悯与恐惧这两种悲剧效果。怜悯是“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到自己身上或亲友身上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的情绪”(14)。而恐惧是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15)。小说读到一半时,读者陶醉于他们美妙的爱情。然而正当读者认为爱情的继续发展是自然而然的、甚至准备送出祝福的时刻事件却急转直下,一场爱情盛宴像灰姑娘的高跟鞋一样随着阳光的降临而消散了。这是读者多么不希望得到的结局啊。我们多么同情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她”和锦书难托、恍如隔世的“他”,多么遗憾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凄婉结局,甚至会无视道德的威严而希望他们能再次重逢,哪怕只有一次。我们仅仅是想成全他们吗?其实我们是想成全我们自己。爱情是每个人的梦想,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没有人不渴望永远享有爱情的甜蜜。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和她姓甚名谁,不了解他们的相貌个性,不知道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但这些未知数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感受与判断。人物的悲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近在身边,迫在眉睫”,于是读者感受到痛苦的巨大力量。读完小说,凡是渴望永久幸福的读者都会不寒而栗,开始深思关于爱情与理智、爱情与生命的矛盾冲突。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真切感受和紧张思维正是小说《中暑》戏剧性审美效果的佐证与体现。
  “文学作品给予人的快乐中混合有新奇的感觉和熟知的感觉。……整个作品都是熟识的和旧的样式的重复,那是会令人厌烦的;但是那种彻头彻尾是新奇形式的作品会使人难以理解,实际上是不可理解的。……优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16)布宁在小说《中暑》中巧妙地植入了戏剧因子,从而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意趣横生、思维紧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几乎等同于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效果。有谁说得清,究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本文所选《中暑》译文出自《耶得哥的玫瑰》,冯玉律、冯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93-200页。
  
  作者简介:柏英,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比较文学。
  
  ①[俄]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②⑤[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著:《论戏剧情节》,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0页,第82页。
  ③(13)[美]乔治•贝克著:《戏剧技巧》,余上沅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18页,第42页。
  ④[英]威廉•阿契尔著:《剧作法》,吴钧燮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第33页。
  ⑥⑨(12)谭霈生著:《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3页,第3页,第31页。
  ⑦(1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林陵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56页,第56页。
  ⑧[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8页。
  ⑩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239页。
  (14)(15)[古希腊]亚历斯多德著:《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89页,第81-82页。
  (16)[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268-269页。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阿契尔著:《剧作法》,吴钧燮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2] [匈]贝拉•巴拉兹著:《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3][美]乔治•贝克著:《戏剧技巧》,余上沅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4][俄]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5][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著:《论戏剧情节》,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6][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7][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林陵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8][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 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9][古希腊]亚历斯多德著:《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