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人鬼情未了
作者:李伟民
四、麦克白具有双重人格的特征
在历来的莎士比亚批评中,不少学者提到莎氏创作《麦克白》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根据是剧中女巫、班柯子孙将成为世代国王的预言和情节中出现的超自然因素,而且其中蕴涵有恭维和取悦莎剧剧团詹姆士一世的倾向。所以悲剧的主题是要表现野心、贪欲的邪恶性,如果不加克制,它会使一个好人变成恶人,从而导致小则自我毁灭,大则害国害民(15)。所以在麦克白身上具有双重人格的特点。不但麦克白是这样,而且麦克白夫人的野心比麦克白更强烈,意志和胆量也超过了她的丈夫,冷静和残忍性格也为麦克白所不及,但是即使如此在她身上仍然有人性的闪光,也是双重人格的一个证明。认为麦克白是恶人,我们有点犹豫,说明人们对他是同情的。麦克白并不完全是恶人。麦克白感到恐怖的并不是杀人本身,而是弑君行为骇人的道德、伦理即中华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的含义与约束。麦克白的悲剧,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的邪恶和人性中的邪恶发生巨大共鸣的时候,不能把握自己的悲剧,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性中的善恶斗争及人性深处恶的力量的深刻理解与无情的解剖。麦克白的性格是双重的,人格呈现分裂的状态。莎氏的悲剧精神,虽然不符合基督教精神,但是更符合异教的精神。美即丑恶,丑即美",这是对人性的反讽,是人生和世界的辩证法。
麦克白是政治冒险家兼野心家的艺术概括。麦克白性格发展可以分为英勇、延宕、血腥和孤立的四个阶段。莎氏在这里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强烈谴责专横暴虐的独夫民贼,肯定人们有权推翻暴政,有权毁灭暴君。莎氏提出了以“仁慈”对抗残暴,以“良知”洗涤野心,以人性消灭兽性的原则,渴望推翻虐政后,出现一个理想的国家。这种理想的空幻性质,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资产阶级局限性。麦克白的悲剧性在于:他不是超自然“命运"的牺牲品,除去周围黑暗势力的影响外,他个人有严重的责任;人格上有重大的缺陷,他不是伟大美好的人,也不是纯反面的人,是觊觎王位的英雄而不幸犯罪;是人性异化后的必然结果和归宿。莎氏揭露了麦克白的血腥罪行,因为他的悲剧性格和沉沦让人同情,但作为暴君和罪犯,又使人憎恶。
《麦克白》展现了一个英国中世纪加上近代黎明时期的人、超自然和大自然并存的惊人世界;不同于同时代写实派作家那样按生活表面样子再现生活,而是深入提炼与大胆综合有代表性的生活特征,并以诗意的渲染来创造更加可信的真实。“只有在真理隐藏自己的地方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真理。”(16)想象力在这里达到了高峰,通过象征把思想和生活本质化,有意识地继承或汲取已有的创作、传说和民间习俗等材料,加以创造性地运用。麦克白是个道德与权欲、人性与野心、善良与残暴、沉稳与狂躁、果敢与迟疑等交集于一身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麦克白是十足的野心家,同时也是个人野心的牺牲品。麦克白形象的独特在于他深刻的内心矛盾,性格的复杂、多面性。莎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高尚而富有英雄气概的人物,随着剧情的进展而逐步变成一个恶魔式的人物。尽管他变成了一个极为恶毒的人,但他却不是坏蛋型的主人公,也不是恶的欣赏者,他是有意地把邪恶奉为其神的人。
在中国的《麦克白》研究中,中国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即中国莎学长期以来受前苏联莎学的影响,采取的是简单化的思维方式,非此既彼,似乎不将《麦克白》定位于社会悲剧,就不足以说明莎士比亚的伟大和《麦克白》的不朽。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麦克白》研究应该是多元的,从命运悲剧的角度解构《麦克白》虽然也不是什么新方法,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显然,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影响了我们对《麦克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必须拓展研究的视野,将“社会悲剧说”和“命运悲剧说”结合起来。从精神分析、人格特征、心理角度、自然与人性等方面多元化地对《麦克白》给予观照和阐释,彻底抛弃研究中的僵化思维方法,才能为《麦克白》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
作者简介:李伟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副主编,副教授。
①汪笑侬.题英国诗人吟边燕语20首[J].大陆,1905(第三年),(1).
②可参见周信芳:《敬爱的汪笑侬先生》,《戏剧报》,1957年第12期;徐凌云:《纪念爱国艺人汪笑侬》,《戏剧报》,1957年第12期;李洪春、董维贤、曲六乙:《略谈汪笑侬的表演艺术——纪念汪笑侬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戏剧报》,1957年第22期。
③莎士比亚的悲剧Macbeth有多种译法,如《麦克白》《麦克佩斯》《马克白》《马克白斯》等,本文不做统一要求。
④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及第一、二、三辑提要[A].孟宪强.中国莎士比亚评论[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6.
⑤⑧⑨⑩(11)(12)(1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五)[Z].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⑥(16)拉康.拉康选集[C].楮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⑦戴镏龄.《麦克佩斯》与妖氛[J].中山大学学报,1964,(2).
(14)周珏良.《麦克白》的悲剧效果[J].外国文学,1981,(7).
(15)丁涛.麦克白斯艺术形象“巨人”析——重读“名剧”续列[J].戏剧,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