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方孝孺论为学

作者:史小军 黄美华




  方孝孺的为学思想承续孔孟而来,他的这种正统的为学思想还与其自身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地域而言,方孝孺出生的浙江台州府宁海县,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学术文化气氛相当浓郁。据史料记载,自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定吴国、设置宁海县以来,就“代毓文人”。北宋之时,宁海有被誉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南宋之时,有拒受贾似道网罗而遭诬陷杀害的郑霖,郑霖之后又有以孤忠抗大奸、与贾似道斗争不辍的叶梦鼎,而叶梦鼎的曾孙女即为方孝孺的祖母;宋元之际,有注重民族气节、不易节归顺元朝的史学家胡三省;至于南宋开始形成的“浙东学派”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关于这一点,《宋濂、方孝孺评传》中已有相当详细的介绍(53),在此仅略作说明。
  从家庭来看,方孝孺出生于名儒之家,方氏一门是名副其实的“世敦儒术,为邑礼义家”(54)。方孝孺受其父方克勤、其兄方孝闻影响最大。对这一点,清朝的费纬祹就曾说:“正学先生之学虽出于宋景濂氏,然得诸家庭者居多。”(55)其父方克勤的言传身教对孝孺一生品质的形成更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从个人的求学经历来看,方孝孺自幼便知勤奋向学:“某六七岁时,初入学读书,见书册中载圣贤名字,或圣贤良将相形貌,即有愿学之心。”(56)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孝孺对于学问更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读书每有所得,则能理趣会心,神融意畅。方孝孺在回顾自己童年在父兄的教诲之下勤奋苦学的经历时说:“自少惟嗜读书。年十余岁,辄日坐一室,不出门户,当理趣会心,神融意畅,虽户外钟鼓鸣而风雨作,不复觉也。”(57)方克勤赴济宁任知府时,方孝孺侍父宦游,遍历齐、鲁遗迹。在济宁,方孝孺追寻孔孟与其门人遗迹,“览周公、孔子庙宅,求七十子之遗踪,问陋巷舞雩所在,潜心静虑,验其所得”(58)。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传统与方克勤的言传身教,终将方孝孺推向了理学正宗。方克勤去世后,方孝孺承学宋濂。方孝孺在宋太史门下,穷经问学,细大不遗,“进修之功,日有异而月不同”(59),思想日臻成熟,世人称其为“程朱复出”。“靖难之役”后,方孝孺的气节与操守,正践履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0)、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61)的儒家道统,真正做到了舍生取义。孔子曾提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62)方孝孺正可谓与此相当。
  作为一个文人,方孝孺在论学时不能不论文,但作为一个纯正的儒学家,方孝孺的为学思想是紧密围绕“道”而展开的。在“道”与“文”两者的关系中,“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文”不过是明“道”的工具或手段,只是“道之余器”,士人过度地学文甚至会妨碍对“道”的追求。方孝孺的“文道”论实质上仍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这也符合他的儒士身份。
  总之,方孝孺的为学思想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这种思想的形成既与他作为“读书种子”的个体追求分不开,也与他所处的时代、地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明代学术风气由前期向中期转换过程中,方孝孺的为学思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史小军(1966- ),陕西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黄美华(1979- ),湖南双峰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四十[Z].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19页。
  ②③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045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方孝孺:《逊志斋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年,第19、13、29、13、372、21、525、281、22、525、409、532、445、557-558、45、29、557、150、284、387、284、99、46、19、366、22、449、119、119、22、46、35、478、396、186、260、186-187、289、311、348、45、13、324、676、362、365、362页。
  (26)(49)杨伯峻:《孟子译注》[Z].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5、267页。
  (27)(2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6、808-809页。
  (38)可参见姬秀珠:《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方孝孺:《逊志斋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48)(60)(61)(62)杨伯峻:《论语译注》[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1、170、86、88页。
  (53)可参见王春南、赵映林:《宋濂、方孝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方孝孺评传》第301页。
  (55)费纬祹:《圣宗集要八卷》,《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史部一二三》[Z].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65页。
  (58)可参见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卷十《送方生还宁海并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6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