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天地之间有大美”

作者:闫 红




  荷派和铁凝的早期创作的一个共同的特色,是在创作中能够把主题和精神与环境的自然结合相交融,在生活的凝重甚至残酷之中,能做淡远超逸之想,把时代抒情、生活哲理、传统的伦理熔为一炉,锤炼出达到极致状态的优美与崇高,无可辩驳地揭示出这种“天地之间存在的大美”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是荷花淀派和早期铁凝创作中不可替代的、无法觊觎的美学贡献,是优美与壮美、婉约与豪放的和谐统一,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开拓出一种崭新的艺术氛围和写作风格。从文学史观来看,每一种风格都有它的长处,同时也有它的缺陷。有评论家已指出,荷派作品的抒情成分超过了精雕细琢的现实主义刻画,不善于立体的刻画人物的灵魂和展示宏大的斗争场面,追求崇高美中也包含了对于描绘假恶丑事物的鄙弃态度,而对于铁凝,王蒙则直言:“她的香雪式的难能可贵的对善与美的追求是她的长处,但她不能老是用一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处理复杂得多的题材。——应该在不失赤子之心的同时,艰苦的、痛苦地去探寻社会、人生、艺术的底蕴。”虽然后期的荷派和铁凝成名后的创作都走向了开阔和深邃,但对待科学的批评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要是人家端给您的是咖啡,那么请您不要在杯子里找啤酒。”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整体的一个片面,也正是这种片面的深刻,才使得荷花淀派以优美清新的浪漫主义诗篇独步于现当代文坛。
  铁凝的早期作品,都是时代的短歌。那些清新的、优美的、令人一唱三叹的精品,在清新温婉的情怀中显露着现实的凝重。 她认为“文学要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的勇气和能力,文学应该有温暖整个世界的力量”。铁凝的早期创作,在思想上有不深刻的地方,艺术上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简单、幼稚。那是人们过多地陶醉于铁凝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美的愉悦之中,而忽视了她早期创作中由美携来的沉重。在《丧事》(1979)、《罗薇来了》(1981)、《灶火的故事》、《渐渐归去》(1981)、《闰七月》(1982)、《豁口》(1985)等,铁凝都敏锐地揭示了生活的丑陋和复杂,但在那些混浊的文字下面,我们依然看到铁凝那颗真诚、向上的灵魂。即使她后来创作走向成熟和冷峻,撕开了人生的丑陋和血污的一面,也如她自己所说:“正如同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总有不变得东西,我前后看上去差异很大的小说中也潜藏着在本质上始终一致的精神,这便是对人类和生活的爱和体贴。”正是荷派的师承,使铁凝这个学养和生活并不丰厚但追求纯美的少女,一起步就登上了较高的文学平台,使她在新时期之初的创作出现了类似于古希腊艺术的辉煌。
  “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的还是莺歌”,无论现实生活在商业时代的大潮冲击下变得怎样繁复、诡谲、光怪陆离,铁凝给人们带来的那高尚、纯美将会像宝石一样,在灰暗的底色下永远会放射出它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闫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铁凝:我的小传[J].《铁凝文集》(第五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 铁凝:四见孙犁先生[J].《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4日.
  [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孙犁:关于《山地的回忆》的回忆[J].《孙犁文集》(第四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5]《夜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6]《萌芽》1984年第1期.
  [7] 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J]?郾文艺报(京),1985,(6).
  [8] 雷达:铁凝和她的女朋友们[J].《花溪》,1984,(2).
  [9] 铁凝:我爱,我想[J].《中篇小说选刊》1983,(5).
  [10] 季红真:返回原欲[J].《众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 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J].《孙犁文集》(第三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12] 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J].《十月》1983,(2).
  [13] 孙犁:谈铁凝的《哦,香雪》[J].《孙犁文集》(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 契诃夫:给阿·谢·苏沃陵[J].《契诃夫论文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15] 黄莹、铁凝:贯穿始终是对生活的爱[J].《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24日.
  [16] 铁凝:答〈女友〉记者问[J].《铁凝文集》(5),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7] 孙犁:鸡叫[J].《孙犁全集》(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