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文学交流中的主体性诉求

作者:刘忠洋




  如何把握好文学交流中传播与接受的主体性,很值得思索与探讨。叶维廉的理论主张和泰戈尔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台湾知名学者叶维廉先生提出了本土化和内在化相统一的思想,“在这个为新文化努力的阶段中,为了整体生命情境的完成,不应该接受宰制者现存系统的模式,也不应该没有反思地回归过去的传统,而是要在差异文化、文学争战共生过程中两种宰制性和创造性交参缠纠的深探和思索,在相争相持的文化对话火光一闪中见出自我解放和超越内在化情结的可能。”在外来文化的内在同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抗拒之间,必须“要完全了悟不断处于迎拒双重状态下的过去和现在、本土与外来文化在不同层次互相渗透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握住有效的历史整体性明彻的认识。这个洞识要求我们摆脱孤立的单一的文化观点(尤其是那些脱离具体历史生成的观点),要求我们走出限定的时空范畴,以亲睹文化物质在具体历史中有力的同时兴发的不同序次的事件的发生”。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把英国人从西方来到印度并在印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看作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这给印度带来了现代文明,唤醒了沉睡中的印度。他说:“为了激活我们的热情,英国人像入世的毗湿奴的使者,撞开破门,进入我们的寓所。只要英国人尚未获得成功,只要我们不接受世界的种种邀请,和他们一起向前迈进,英国人就会不停地折磨我们,决不会让我们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他不像甘地以仁爱、牺牲、良心等非暴力手段来抗拒西方的野蛮、仇恨和镇压,把西方文化看成是罪恶的物质力量的化身。在他看来,代表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机械并没有过错,不能因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欺凌而因噎废食,而是更应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买洋衣来穿不会对自治有所打击。在树根里施放进口肥料也不会使树木变成洋树。”他认为印度应是全人类的印度。他既反对西方的殖民主义梦想,也反对东方对西方的拙劣模仿,反对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在他的心中一直在歌唱向人们走来的伟大未来:“惟有合作、友爱、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才能使文明显示真正的伟大价值。”
  应当说,合理地发挥和利用主体性,推动世界文学的活跃与繁荣,这是文学交流的题中之义。
  
  作者简介:刘忠洋(1964- ),湖南祁东人,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师专校区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参考罗国祥《话语霸权与跨文化交流》,见《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3期,第17-23页。
  ②③④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页,第482页,第480页。
  ⑤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参见尧斯、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叶维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见《创世纪》第18-20页。
  ⑦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05页。
  ⑧⑨⑩泰戈尔《诗人的宗教》,见《泰戈尔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23卷,第144页,第24卷,第282页,第24卷,第448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