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人物塑造·叙事立场·济世情结

作者:关士礼




  这是一个在宏大叙事的立场下,被文化代言的任务剥夺了感情和意志的人物。没有感情没有意志的人物,不成“伪人”才是怪事。
  《射雕英雄传》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单薄,也是宏大叙事必须付出的代价。确实,文化本位较之政治本位更有艺术表现力,政治本位通常导向理性思考,而思想文化信息本身往往包含了审美的质素。然而,作品一旦以文化为本位,人物成为表现文化的载体,必然导致人物性格带有先验性,出现性格单一、僵化的扁平人。另一方面,使得人物间的冲突不是真正的个人冲突,如欧阳锋和洪七公的冲突实际上是“王道”和“霸道”两种政治理念的冲突,这种宏大概念放到个人身上,支使着个人的行为,不免造成冲突的不近情理,人物性格在不近情理的冲突中更加僵化,西毒的不可理喻正在于此。《射雕英雄传》以多元文化为本位,固然带来了作品内涵的丰富,但也造就了不同形态的一干扁平式人物的出现。这些人物身上如果有魅力,如东邪,那只是他所代言的文化的魅力,而不是来自人本身。
  同时,儒家思想本身的伦理属性、政治属性,使得作品既然旨在褒扬儒家思想,就无法避免道德至上和政治关注。因此儒家价值观在作品中不仅体现为郭靖一个文化象征,更决定了整个作品所持的评价立场。一个“认贼作父”的道德判断,取代了应有的人性标准,杨康在处理身世问题时实际的两难处境、可能会有的感情挣扎,全被忽略,人物立体化的可能被打消,出现的是一个单薄的坏人,站不住的人物。郭靖和杨康形象的失败,同样是文化本位的牺牲品。
  (二)个人叙事下的人物塑造
  当文学天然的属性——对个人、对感性生命存在的关注处于本体位置,作家的创作就是个人叙事。在《天龙八部》中我们可以看到,萧峰身上所附丽的历史、文化内涵绝不少于金庸笔下任何一个人物,但是他与郭靖的根本区别是,历史、文化内容绝不是这个人物存在的根本,更不是人物的全部。作家首先让这个人物在段誉的世界里出场,斗酒、平叛,通过段誉的视角,简约有力写出了他的豪侠性格和过人才能。其实如果到此为止,这个人物至少也和胡一刀相类,是个成功的“侠”形象了。但是作家并不满足,萧峰在杏子林遭逢巨变后,作家把艺术焦点直接对准了他的内心,从此所有的笔墨都用来聆听来自萧峰心灵的声音。初遭变故时的难以置信,追查真相时的困惑迷惘,确证身世后的孤独悲凉,独闯聚贤庄时困兽一样的悲愤惨伤,误杀阿朱后痛不欲生的斑斑血泪,作家通过内心独白向我们直接呈现他的心灵声音。它是完整的,原初的,未经任何人为准则过滤过的,因而也是最鲜活,最丰富,最真切的,作家一切历史、文化、哲学层面的理性思考都只能成为表现这颗心灵的背景,人本身才是这部作品的艺术对象和第一准则。人物的魅力,是来自个人感性生命本身无与伦比的艺术力量,是人物和读者“以心交心”的结果。
  另一方面,萧峰这个人物的光彩又绝不仅仅是突显了个体感性生命的结果。其形象美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他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才决定了这个形象的无可取代。这恰恰是儒家文化因素参与人物塑造的结果。儒家敢于承担、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本身有着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崇高的美学品质。在个人叙事的立场下,由于真正的艺术形象的确立,它的审美意义反而能够极大程度地焕发出来。
  也是这种个人本位的叙事立场,决定了作品中处处透出悲悯。这不是出于佛家立场的对“众生皆苦”的悲悯,而是以人性标准代替了道德判断,以对人本身的关注代替了对伦理的执著,因而产生的人道主义立场,一份对人的宽容。四大恶人不像西毒恶得不近情理,而是自身有一段残酷的往事,都是伤心苦命人。慕容复到后来不择手段,行为卑劣与杨康有一比,但作品同时写道,作为人人称道的“人中龙凤”,住在神仙洞府一样的燕子坞,本身有高度的艺术才能,连身边侍婢都堪与萧峰匹配的慕容复,在回答西夏公主的问题时,回想自己碌碌半生,为复国奔走,得到的答案竟是“没什么快乐”,“没什么最爱之人”的时候,其人可悯就远大于可憎了。慕容复和杨康两个形象的成败对比,再次证明了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对作品艺术成就的不同影响。
  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补充说明。按本文中“宏大叙事”的含义,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无疑是宏大叙事,而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宏大叙事作品。然而它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的人物塑造摆脱了宏大叙事注定造成的人物缺陷,恰恰相反,它的人物是更明显的扁平式,更彻底的理念象征。它的成功是因为理念象征式人物与这部作品艺术形态的要求天然吻合,再也不成其为缺陷。《鹿鼎记》完全逸出了武侠小说表现理想人生的浪漫主义艺术形态,而是针砭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形态,反讽性、喜剧性代替了颂扬性、理想性。笔者没有将之纳入论述范围,就是因为艺术形态上的本质差异必然带来评价标准的差异,从而根本无法在一个论说系统中进行有效观照的缘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关士礼(1976-),黑龙江省五常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倪匡.《我看金庸小说》[M].白鹿书院网站。
  [2]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艺术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费勇.钟晓毅.《金庸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四册)[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5]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杨守森.《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创作心理障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