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丝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

作者:赵广平 程树华




  在海滨的半岛上,海丝特坚定地说:“我必须揭穿这个秘密,他必须看清你的真实面目。”这是她对丈夫的最后通牒。
  “我也恨你。仇恨将一个聪明睿智,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魔鬼。”这是海丝特对那个畸形老头的最后总结。
  “你现在愿意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吗?若不是为了他,那就双倍地为了你自己!你愿意放弃那个唯你独有的特权?你要拒斥这个无比珍贵的机会吗?”这是一个妻子,一个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寄予那位行尸走肉般的丈夫的最后一线希望。
  海丝特的大胆举动,不仅可以证明她是美国十七世纪殖民统治时期的女中强者,同时也可以证明她的思想也确实拥有被现代人所称之的女权主义思想。她和齐灵沃斯的大胆决裂,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们当今妇女敢于采取的决裂行动——离婚。
  海丝特第三次在行动上的反抗就是她勇敢地激励牧师和她一起出逃。这一行动是海丝特的女性意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的全部标志。在森林中,海丝特的个性得到全方位的释放。在感情上,她“怀着突然涌起的,不顾一切的柔情,张开双臂将他的头紧紧地按在她的胸口”。经受了七年的折磨后,海丝特那种强烈感情在七年后的今天终于得到释放。在这块耻辱的土地上,她苦苦生存了七年之久。她是无路可走,还是留在这里作真诚的忏悔?她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对红字的态度上,海丝特将牧师的“脸颊正好贴在红字上”。道德学家坚持认为海丝特留住在波士顿是为了“赎罪以净化她那肮脏的灵魂”。事实上,海丝特却在嘲弄清教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她要让这个圣洁的头紧紧贴在那个耻辱的红字上面。在行动上,海丝特大胆地提出同牧师一起出逃。她坚定地说,“将残骸与废墟留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再别去管它!一切都重新开始!一次尝试的失败难道就使你丧失了一切的可能性?绝非如此,你的将来依然充满着尝试和成功!”海丝特的这种强烈的、超前的反抗性格显示出她的内心追求。“海丝特·白兰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者,故在遭到多年的虐待和迫害后,很自然地接受叛逆的思想。”同广大的传统的中国妇女一样,在清教统治下,妇女地位低下,她们不可能拥有平等与自由的权利。海丝特的那种敢想、敢为的大无畏精神意味着向陈腐的观念和习惯发起了挑战。
  同海丝特一样,归纳起来,简·爱在行动上也有过三次反抗。她第一次反抗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前几章。在不堪忍受圣约翰的欺侮后, 她不畏强暴,敢于怒斥这个小魔王是个杀人犯,像个虐待奴隶的家伙。简·爱勇敢地和他扭打成一团。在小说的第四章,里德太太想用她的地位在简·爱的头上作威作福。但简·爱敢于一针见血地骂她是一个狠心的坏女人。这次冲突使简·爱性格中的反抗特点有了较为明显的反映。沿着这一方向,简·爱的精神面貌一步一步得到展现。她的第二次反抗主要体现在婚变后的罗切斯特苦求简·爱不要离开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梅森出现在教堂揭露罗切斯特对简·爱的爱情只是一场骗局的时候,如果简·爱仍然留下来称心如意地做了桑菲尔德的女主人,那么,简·爱的反抗性格就黯然失色了。当时,简·爱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无论是在经济地位还是在社会地位上,简·爱都不可能和罗切斯特相提并论。与此同时, 简·爱也非常清楚,她一旦离开桑菲尔德,她就会一下子成了一个饥寒交迫的乞丐,她将在凄风苦雨、茫然荒原上受尽折磨。尽管如此,简·爱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桑菲尔德。这是因为,她非常清楚,继续留住在这里,她不可能再做他的家庭教师,而只能沦为罗切斯特的情妇。与其忍辱偷生地残存下去,不如离开这里以维护个人的尊严。简·爱勇敢地跨出桑菲而德的大门正是她的反抗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简·爱的第三次反抗是体现在她对圣约翰的反抗。当圣约翰以上帝的使者自居,以去印度传教为借口,强迫简·爱嫁给他时,简·爱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她和圣约翰的地位不相上下,一个牧师,一个教师。但是,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是一种殉道。简·爱虽然赞赏他献身宗教的精神,她还是拒绝担当圣约翰所谓崇高事业的牺牲品,在罗切斯特的超自然的呼唤下,她又回到了已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
  4.结论
  黑格尔关于定义人性的个性所强调的丰富性、明确性和坚定性在海丝特独立自我精神力量的个性中得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如果是懦弱的,即使她历经千般磨难,也很难使她坚强起来。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坚强,在经历十分艰苦的历程后,会使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海丝特·白兰就是后者。在留住波士顿的七年中,她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平等权利的追求。为了不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她敢于面对强大的殖民统治者并与他们据理力争。避开胜负结果,这次事件本身就足以证明海丝特所拥有的勇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个性。这是因为在清教统治者眼中,她是一个终身佩带红字,接受清教法律惩罚的女人。她敢于指责齐灵沃斯,是因为她“最终意识到她和他之间的那段婚姻是虚伪的,不自然的”。虽然由于她对纯洁真诚爱情的追求违反了清教统治下的清规戒律,但是,这只不过是海丝特的“大胆的个性要求与纯系人为的社会道德发生了冲突,只不过是她打碎了神性的精神枷锁,让人性进行了一次自由的翱翔”。海丝特真正地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她敢于劝说狄姆斯特尔和她一起出逃,她敢于买通船长,定好座位,这是她追求女性平等权利的一种实现方式,体现了她对现实、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当然,由于海丝特“所生存的时代的局限,她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女权主义者”。这也是霍桑在塑造海丝特坚强个性的同时对于女性认识产生矛盾的一个侧面。但霍桑在意识中所拥有的女权主义思想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如作者所展望的那样,海丝特在遭受惩罚的岁月中,她憧憬着“作为第一步,整个社会制度必须摧垮,重建,尔后,男人的天性,或者说几乎已变成天性的,长期因袭下来的男性的习惯,必须在妇女可以取得较为公平与合适的地位之前加以根本改变”。几百年前的海丝特所幻想的消灭一个大男子主义,而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社会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不是已经在逐步成为现实了吗?!
  本文通过把海丝特·白兰的个性同简·爱的个性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红字》这部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的小说,内容是极其深刻的,所表现的思想情绪也是十分复杂的。但是,通过对海丝特个性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霍桑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话题,那就是女性如何在逆境之中去求得生存,如何去赢得妇女自身应该享有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海丝特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现了她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追求,对人权的基本追求。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清教统治的残酷性,海丝特最终没能实现她的崇高理想,但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丝特的个性上得到了具体和形象的体现。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赵广平,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程树华,四川师范大学外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近代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 A.N.Kaul. Hawthorne[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6.
  [4] 史曙华.试论红字的人物,象征和主题[J].浙江:宁波师专学报,1984年,(1).
  [5] 林亚光.世界文学名著故事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 霍桑.红字[M].李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7] 王占峰.巴黎圣母院与红字比较谈[J].黑龙江:绥化师专学报,1987,(4).
  [8] Henry James. On Hawthorne[M].London: Macmil-lian Press, 1879.
  [9]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0] 石璞.西方文论史纲[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1] 黎彤. A Book of Saying in World Literature.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12] David Morse. American Romanticism[M].London: Macmillian Press, 1979.
  [13]夏炎德.法兰西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Darrel Able. College English[J].Hawthorne's Hes-te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13期).
  [15]亢西民.挖掘心灵的秘密,忏悔负罪的人生[J].太原:名作欣赏,1992年,(3).
  [16] Roy R. Male. Hawthorne's Tragic Vision [M].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1957.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