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
作者:刘保亮
“回家”,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梦。然而,“回家”对于作家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归宿,不只是一种逃避,而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寻找生命的意义,阎连科在耙耧山脉艰难地跋涉着,最终他以苦难打通了一条回归自然之路。他并不掩饰其中的乌托邦色彩,因为他不愿苦难叙述只是浸泡于苦难。这擎起的“希望之光”,隐含着作家内心深处的悲悯和温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刘保亮,洛阳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文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王久辛.心雕苦难——速写阎连科[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54-58页。
[2] 李陀、阎连科.《受活》:超现实写作的重要尝试[J].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第20-28页。
[3] 梁鸿.阎连科小说创作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7-42页。
[4] 阎连科、梁鸿.巫婆的红筷子[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 周保欣.文化视阈下的文学苦难叙述[J].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1期,第50-53页。
[6] 阎连科.仰仗土地的文化[J].小说选刊,1996年第11期,第122-123页。
[7] 姚晓雷.“侉子性”——河南乡土小说呈现中的一种民间个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4-144页。
[8] 阎连科、侯丽艳.关于《日光流年》的对话[J].小说评论,1999年第4期,第52-56页。
[9] 阎连科.日光流年·自序[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0] 梁鸿.神话、庆典、暴力及其他——阎连科小说美学特征论[J].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第59-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