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心经》的四种阅读
作者:洪 薇
喜欢张爱玲就是喜欢她在小说中对于人性、人生与爱的了悟、通透的理解以及畅朗的直白,总也给人一种搔着痒处的惬意与快感。比如,许太太对于爱的凌迟的解脱,便来自于她对于生命、对于人生了悟与洞悉与体察:“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就这样,在见人见爱中,一己之痛算不得什么了。对于自身痛苦的解脱便缘于这样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普遍的珍重与爱惜。这是一种对空耗生命的不忍、对生命绚烂的爱的珍惜、对人生匆促的理解、对生命美好的挽留,没有这样一种对于人性、人生的通透了悟,是绝难做到“由他们去罢”的宽怀的。爱的凌迟之痛,岂是轻易能够释怀的。张爱玲自己对于人性、人生的通透与了悟赋予了她笔下的人物也拥有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厚与通达,使人物具备了一种别样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自于张爱玲自己,一方面她对于人性的褊狭、人生的悲哀有着通透的认识;另一方面,她更具有对人、对生命的无比珍视与爱惜,因此,到她笔下,痛苦中的人物又具有别样宽厚与仁慈的光彩。
三、延读:《心经》的文化背景及其生成
张爱玲的这篇《心经》写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那样一个岁月里,许多作家都不自觉地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在作品中大量地表现时代、表现社会,张爱玲却不刻意追求小说主题的高深,宏大题材的表现,她关心的是家庭,是爱,是人生,是人性,她只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她只忠实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性的认识与思考,表现自己的艺术审美与趣味。这使她的小说与时代主流不合,同时,也使她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让人发现艺术的真诚所散发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另一方面,《心经》于一九四三年由《万象》月刊刊载,其时,张爱玲不过二十三岁,这一年也恰是张爱玲小说创作旺盛的开始,期间,张爱玲小说中最通行也最为人称道的一些作品几乎都在这一年写就,比如《倾城之恋 》《金锁记》等,这意味着《心经》这篇小说同样代表了张爱玲小说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兴盛的时期,其时,张爱玲恰是二十三岁到二十五岁的年龄,正是她生命最为美好的时候,之后,诚如她对胡兰成说的那样,花儿自此委顿了。二十三岁,正是青春美好的时节,一方面是最易感的年龄,另一方面又显得社会经验不那么丰富,使得张爱玲这一时期有一定的小说题材局限性,她的小说创作更多地依赖个人生活体验,而这一年龄段的她对于生活体验最为深切的是家庭、爱、人生命运、生命感悟、人性的隐秘,这些也就成就了张爱玲小说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从内容来看,《心经》依旧没有脱出表现家庭、从家庭人物关系反映人、爱、生命与人性这样的窠臼,只是张爱玲的眼光更为独特,并能发现常人未到的深度,甚至,张爱玲小说中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思考、感悟大大突破了常人的眼光与年龄的局限,你几乎不能确定对于爱的凌迟这样一种现象竟然出自一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女性之手,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的揭示,甚至远远超出张爱玲所在的时代。从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这样一些形式方面的因素来看,《心经》有对旧小说与西方文化的继承,也有她小说艺术的独创与突破。
从《心经》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上的文化传承,主要受《红楼梦》小说艺术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张爱玲八岁开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她的小说受《红楼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界也有诸多研究,在此无须赘述。就这篇小说而言,在家庭题材、家庭人物关系、家人间的爱的表现就是《红楼梦》小说的传统,至于语言表现的准确、恰到好处更是有一种相仿的审美追求。艺术审美的偏好显然深深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这篇小说恰恰表现了她对于《红楼梦》小说艺术的心摹笔追。另一方面,《心经》这篇小说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女儿小寒的恋父情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戏剧中的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其命运,而人物的不同命运恰恰是由人物的不同的个性决定的。这就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相仿。
四、研读:《心经》的意义与贡献
显然,张爱玲自己是极看重这篇小说的,她没有把这篇小说命名为“第三者”、“幸福家庭”、 “父亲的情人”、“恋父”这一类普通的或招人眼目的文题,而命名为“心经”,这是自有其深意的。
在中国,只要稍有一点中国文化常识的就知道,能够称得上“经”的,该是些什么样的作品,而对这篇小说,张爱玲竟大胆地称之为“经”,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另眼看待了。并且,这部小说被张爱玲命名为“心经”,足见张爱玲自己对于这部小说的格外看重。细读之下,觉得这篇小说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心灵的经书,这是一部勘察人心的经书。
小说题为《心经》,它表现的绝不会只是一种普通的家庭之爱、男女之恋而已,而美好的天伦之乐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的,及小说中的人物又是如何经受这种心灵敢爱的历程的。
在佛教中,《心经》也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黄念祖老居士认为,《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摩诃”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般若”也是梵文,也即欲常所谓“智慧”,“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而“心”的涵义有两个:一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一是指人的本心,真心。“经”的涵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济群法师认为:“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因而,把《心经》看成是:“人生的大智慧”,并且是“解脱痛苦的原理”。元音老人则认为是“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我们可以探知,张爱玲把这篇小说题为《心经》,自有其深意。
作为一部堪称“心经”的小说,就在于它揭出了人所未察的“爱的凌迟”现象的存在,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的了悟才拥有对于生命最大的宽容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它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宽度与高度来自于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关于“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在文学史上应有其特殊的意义。如同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对于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的揭示一样,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就在于对某种普遍现象的揭示上,《心经》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
小说《心经》借许小寒之口揭示了这样一种爱的凌迟现象。表面上看,是许小寒对她父母实施了爱的凌迟,而实质上,是父母对女儿的不恰当的爱,造成了小寒对父母爱的离间甚至凌迟。这种爱的凌迟始于何时,作品中的人物无人明白,无人记得真切,但孩子或许可以无知而无罪,父母却不能那么坦然,往往需要真诚地追忆、反思并面对。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小寒之所以会在七八年后对父母实施爱的凌迟,正是由于七八年前父母对小寒爱的不当,父亲对女儿过分的宠爱以及母亲对女儿管教的疏忽,才会让小寒的恋父倾向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蓬勃起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当往往并非缘于重大事故,而恰恰只在日常生活的一笑一颦间,小寒对于父亲爱的占有欲望也只是对母亲着装的嘲笑上,而父亲对女儿这种不当行为也只在一笑间而已,并未觉出有何不当,因而在无意中助长小寒对母亲的失敬。可见,许多重大的问题常常隐含在人所未加关注的细节与寻常小事中,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小说好就好在没有简单地把夫妻离婚归罪于外在的因素,归咎于绫卿,而是深入地探究父母的离异恰恰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对孩子的全身心的爱,不加设防的爱,致使女儿对父亲的爱的占有欲的不恰当的夸大、滞留而造成了对父母爱的离间。小说竭力渲染小寒的家庭是最为同学欣羡的“理想家庭”,父母对于小寒这样一个独生女儿非常宠爱,更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间的那种平等、朋友般的关系,是其他同学所不能比拟的。小寒因此而开朗活泼、自由自主,她可以邀请同学在家里开生日party,可以在家里随意奔跑,喊叫玩闹,她的父母爱她、懂她、理解她,能够给她提供最为舒适自在的家庭环境,然而,这仅仅是一方面或只是表象,潜藏在这爱的甜蜜的背后却是另一种状态,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小寒败坏了正常的父女之爱、母女之爱这样一种天伦之乐。她对父亲的童稚时期的依恋长大后发展成了对父亲的占有欲,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从而造成了父母女儿三方痛苦的爱的凌迟。小说写小寒对于父母的爱的凌迟,这是表象,隐藏在后的,恰恰相反是父母对小寒的健康人生、健康爱情的爱的凌迟。在爱的凌迟现象中,受害者往往同时也是罪孽的始作俑者这种特殊的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再则,我们也应当关注,这种爱的凌迟往往是一种缓慢的、细微的令人难以觉察而在最终又成为一种极其致命的杀戮!这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现出来的主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一种温暖的带着温厚人性的未经察觉的杀灭,犹如大学实验室对于青蛙所做的实验一般,是一种让青蛙自在地游弋于水中,而在不知不觉中加温直至青蛙死亡的那种温暖的杀灭。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种杀灭,是这样一种富于温情的杀灭呢?我们还不曾予以重视,而张爱玲早在一九四三年《心经》这篇小说中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
小说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对于今天父母与孩子间的爱的维持、发展以及正常健康的维护,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爱玲小说的“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在当时或许是她天才的发现,而在今天仍然是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一种现象。
或许,现在读上一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二十三岁的天才女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后,放言说去,未免多了一点自说自话的味道。好在作品既成,读者自在,阅读无忌。读过,想过,写过,便有一份欢喜了。
(责任编辑:赵红玉 )
作者简介:洪薇,文学硕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心经[A].张爱玲经典作品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2] 黄念祖居士.心经略说[OL].般若文海网.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095.htm.
[3]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OL].般若文海网,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266.htm.
[4]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般若文海网,[OL].http:∥www.bfnn.org/bookgb/article/0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