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我”是谁?

作者:黄 培




  先看所谓缺乏“真感情”。第一个表现就是“世极迍蒰而文章辞意夷泰”{18}。这种不问世事的倾向自周邦彦就开始有所表现,姜夔之后,倾向更为显著,以后所谓玉田、草窗、梦窗、碧山等人,在世道浇漓、国亡家破之际,词中竟没有多少对于现实的反映,或者说即使有,也只是极为幽微含蓄的显现,在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其实是另一种逃避之我——替代之我,我为物役。当然,这种现象有词本身的因素,有时代的因素,但无论如何,硬是闭上双眼,对世事不闻不问,粉饰太平,这种自我即使“真实”也畏缩、变形,乏善可陈。毕竟,如姜夔花一个月的时间琢磨两首小词,相对于那个血与火的时代而言,实在显得太奢侈。其次是自我的日渐幽微,如姜夔的《念奴娇•荷花》,文中看似有我,其实主体意识逐渐隐遁,抒情主体——“我”之心态潜隐消沉,不太情绪化,重在细致描摹物象,重辞藻形式,字律词乐和谐,诗化雅化,咏物最“工”,但正如缪越先生所说:“缺少北宋词人佳作中的义蕴丰融、精光四射,能兴发读者的远想遐思。”{19}发展到南宋末年,词人造作,强颜欢笑,词句变成“病梅”,虽有音韵和谐、辞章华丽之处,缺少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社会一片残山剩水,纵使快乐也不敢表露,分明有很强烈的情感,硬是强行压抑,使之幽微而不显现,很难说是其真性情所在。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缺乏“真感情”。终为人工斧凿之物,少自然通脱,浑然天成气象。
  还有一种是缺乏“真境物”,即真景物。隔雾看花,写景状物不能“如在目前”,思虑过深,缺少自然兴会感发之杰作,描写上堆砌雕琢因袭摹拟。宋末沈义府的《乐府指迷》,对南宋的咏物词作了艺术上的总结,强调“用典”、“代字”,其实这正是“隔”的原因所在。所以后代《四库全书提要》,对这种用代字的现象提出批评说“而不知转成涂饰,亦非确论”{20}。而当时,即使如大家姜夔的作品,写境状物也往往通过代字、典故表达,多用游词。如他的名篇《暗香》、《疏影》,其中的“翠尊”、“香冷”“瑶席”、“寒碧”、“蛾绿”……比较生涩,意义飘浮,包括一些典故的运用,如何逊的典故,寿阳公主的典故,都不能与词意融化贯通,这就使得写景状物不能真切感人。再如王沂孙的作品,其用字、用典、句构、章法和托意,都经过精心安排,理性的思索,但也正因为用心太过,造成文章晦涩,景物勾勒不够鲜明,不能如在目前,少自然浑涵之美,即所谓“有水清无鱼之恨”{21}。总之,不能以真性情真感情出之,就不能形成完美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物我两隔。同样的观点很多名家都曾经提出过,如王国维就曾经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想,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22}当代叶嘉莹先生谈碧山词时也说:“虽然如果以碧山与玉田及草窗相较,在这一类咏物托意的词中,碧山还是一位较成功的作者,可是要用典故来铺写所咏之物,已是一层隔膜。更要透过所咏之物来寓写所托之意,则是又一种隔膜。”{23}
  不可否认,这些作品为我们创造了华美的篇章,雅词的典范,艺术成就颇高,但可惜只能当得起姜夔自己所评价的“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却不能进入其所向往的“自然高妙”一境{24}。或者说如果把词作分为“神能妙逸”的话,这一时期的作品,只当得起神、能和妙境,而不能入逸之一格。
  可以说宋代咏物词,由最初的物我两分到最终的物我两隔,看似终点又回到起点,但其实却是经过了螺旋式上升,力图以完美的技巧掩盖真性情的不足,其最终结果却是写作水准的普遍上升和真正一流的艺术的明显缺乏。在更加草根、反叛、直率、气势磅礴的北方元曲面前,南方的文人词作显然过于艺术化、过于孱弱和堆砌,而缺乏强大的生命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咏物词走入过于工巧的死胡同,这也从一个特定角度说明,词作为文学样式的总体式微,终将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黄培,南京审计学院对外汉语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①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乐记第十九》,《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卷三十七。
  ②⑨⑩{13}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1版,第614页,第281页,第281页,第281页。
  ③ 张戒:《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④⑤⑦{15}{17}{2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9页,第15页,第9页,第13页,第2页,第10页。
  ⑥ 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⑧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90页。
  {11} 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版,第3627页。
  {12} 黄宗羲:《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四部丛刊》本《南雷文案》附《吾悔集》卷一。
  {14} 顾炎武:《日知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8页。
  {16}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版,第1631页。
  {1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第408页。
  {19} 缪越:《缪越说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2页。
  {20} 纪昀:《四库全书提要》,转引自《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5页。
  {21}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44页。
  {23} 叶嘉莹:《碧山词析论——对一位南宋古典词人的再评价》,《迦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155页。
  {24}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