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重返巴比伦》中的对话空间
作者:宋 杰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宋杰,上海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文学。
参考文献:
[1] 陈新仁. 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 [J]. 现代外语,2001,(4):378-389.
[2] 封宗信. 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建盛. 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4] 刘正光,吴志高. 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J]. 外语学刊,2000,(4):84-90.
[5]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涂靖. 《名利场》语用解读——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一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81-84.
[7] 王长荣. 现代美国小说史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8] 王虹.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愤怒的回顾》中的人物关系与性格 [J]. 现代外语,2001,(3):294-304.
[9] 吴建国. 菲茨杰拉德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樯译. 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选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11] 谢少万. 也评“顺应理论”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9-11.
[12] 赵朝珠. 英语小说对白的语用文体学内涵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22-25.
[13] 赵强. 论语义顺应性——意义的动态生成 [J]. 外语教学,2003,(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