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简单的公式 复杂的故事

作者:陈蓉蓉




  所以历来妇女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有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们除了要消灭私有制、政权、族权,还要消灭夫权、男权下的性别压迫、歧视,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在今天,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妇女地位的提升,但在情爱、爱情上,女性还是保持着一贯的矜持,并且始终认为女性如果主动追求了男性,是会有非议的,而男性则牢牢控制了局面,他们有追求、放弃、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女大学生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5.现实环境的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运动,但这场文化意义上的运动却缺乏实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家庭结构与意识结构并没有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不彻底与残留注定了当时女性进行的反抗是苍白无力的,结局是悲怆的,难以挽回的。
  莎菲从小离家孤身漂泊在外,又身患肺病,严重失眠,从现在的科学来看,极有可能是神经衰弱症,她一个人在公寓中过着寂寞空虚的生活。她是“五四”运动退潮后不甘沉沦又找不到出路,希望体现个人又无法找到途径,找到精神依附物的知识青年女性的代表,她所隶属的知识阶层产生并得益于“五四”运动,但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和基础,理想是远大光明的,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生活的压抑,前途的渺茫让她精神苦闷、烦躁、冲动,以致性格有些许扭曲、变态。从她身上反映出来的精神特质正是那个时代所有这样有追求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共同心声,她的苦闷正是时代的苦闷。茅盾曾说过:“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情。”
  在这一点上子君也是同样的被时代压制,被社会上的不相容所困惑、困扰着,但她的表现是精彩的,是令人敬佩的,她的反抗与抵触是坚决的,“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对她来讲不算什么,即使有“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威胁和轻蔑的眼光”,她也毫不畏惧。但不可否认当时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像子君这样无畏的女青年是罕见的,鲁迅先生写《伤逝》时也正是与许广平定情时,他作为一个经历了无爱婚姻的、有充足社会经验的中年人,是体会过“爱”背后的苦痛与付出的,接受许广平的感情,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挑战,他经历过精神的斗争,他要比年轻自己十七岁的许广平想的更多更深,他考虑到别人的眼光,考虑到自己母亲的感受,社会的评价,以及两人感情能否延续,时时更新、创造……这样的场景在鲁迅的脑海中已经浮现过很多次了,在子君和涓生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当时的担心、疑虑。在他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更加直接地对这种冲破一切的新式恋情、婚姻提出了很多思索、质疑,他曾在其中写道“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所以我想,假使寻不着出路,我们所做的就是梦”,这也就是当时青年们都幻想的幸福的,宛如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们在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后,产生了一种绝对自由的想法,甚至以盲目的爱情冲动来否定封建道德的狂澜,最终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子君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孔方兄的恶作剧,如果涓生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子君也不用被柴米油盐困扰,也不用因为油鸡们而受气。这就告诉我们,社会解放是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前提,如果离开了社会变革,政治经济上的解放,争取恋爱、婚姻自由都只是空想主义。
  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用在莎菲和子君身上的力中现实环境的压力是最大的、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它就宛如一棵大树的根基,当盲目冲动的人在摇撼它的枝叶时会掉下来摔伤,只有从它的根基去砍才能将它推倒。
  
  三、力的总结
  
  分析完这五个主要的力,我们对存在于莎菲和子君身上的作用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其实这样的作用力又何尝不出现在我们的身上?只是从现时状况看来,我们对自由的追求更强烈了,对个性的张扬,对人性的重视更加深了(甚至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封建思想残余更淡了,个人局限在不断的学习中渐渐弥补,男权的影响减轻了,社会的阻碍、压迫变少了,这就使得我们向前进的力越来越大,向后阻滞的力越来越小,我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我们有更多的精力、能量去发展我们前进的事业而不是用来排除路上的阻碍。这就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与莎菲、子君的区别。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陈蓉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丁玲作品欣赏》,郭成、陈宗敏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2]《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上、下),夏传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2版。
  [3]《中国现代文学读本》,朱梁卿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4]《丁玲研究在国外》,孙瑞珍、王中忱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5]《<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李希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
  [6]《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王富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现代小说名作赏析》, 《名作欣赏》编辑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8]《女性学》,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9]《中国女性主义》(三) ,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0]《鲁迅小说研究述评》 ,李煜昆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