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织工马南》的圣经原型阐释

作者:韩晓华 李 华




  马南的生活轨迹和《圣经》中约伯的人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约伯也是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他对上帝非常敬虔,深得上帝的喜爱,于是上帝大大地赐福给他,但后来撒旦从中作梗,在上帝应允的范围内对约伯百般刁难,先“把牲畜掳去,并用刀杀了仆人”,接着使他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先后死去,然后撒旦“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并使约伯的苦难日益加重,约伯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开始厌恶自己的生命,咒诅自己的生日,并抱怨上帝:“鉴察人的主啊……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使我厌弃自己的性命”,但在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试炼之后,上帝开始给他以更大的赐福,除去了他的疾病,使他的财富日增,儿孙满堂,约伯对上帝更加虔诚,并过上了比以前更加快乐幸福的生活。可以说马南的生活轨迹和约伯的人生轨迹如出一辙。
  
  爱碧和路得
  爱碧是马南的养女,她和自己的母亲从小被父亲高德弗雷——庄园主喀斯的大儿子所抛弃,母亲抱着女儿爱碧在找高德弗雷的途中,在风雪交加和悲愤中死去,小爱碧在母亲死后,在雪地中跌跌撞撞地爬到了马南家门口,被马南收养,高德弗雷后又和南西成婚。直到十八年后,高德弗雷的弟弟达斯顿的尸体被发现,达斯顿的罪行被暴露,高德弗雷才意识到以前的罪行是无法掩饰的,一切隐藏的罪行最终必定显露出来,其弟达斯顿的死是他自己罪有应得。因此他下决心以生身父亲的身份要求马南归还爱碧,却遭到了亲生女儿的断然拒绝。爱碧没有忘记马南对自己的抚养之恩,宁愿继续和马南生活在一起,过贫穷却快乐的生活,视马南为自己的父亲,也不愿认高德弗雷为自己的生父,过上虽富裕却不快乐的生活。爱碧和马南的关系与《圣经》中的路得和拿俄米的关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拿俄米是路得的婆婆,不是其亲生母亲,但路得在其丈夫死去之后不愿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拜故乡的假神,宁愿和拿俄米一块儿回到其亡夫的故乡伯利恒继续孝敬自己的婆婆。尽管拿俄米劝路得离开她,但路得不肯。而在《织工马南》中,马南没有迫使爱碧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爱碧自己决定是去高德弗雷那里还是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可见二者的相似之处,路得实际上是爱碧的原型,他们都不愿留在亲生的父母身边,路得没有抛弃自己年迈的婆婆,继续孝敬她,敬拜耶和华真神,于是上帝就大大地赐福她,她后来嫁给了拿俄米的亲族大财主波阿斯,从此享尽荣华富贵;同样的,爱碧没有抛弃自己的养父,继续孝敬自己的养父,她的善良和爱心为她赢得了幸福和爱情,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三、情节上的原型阐释
  
  《织工马南》在情节上与《圣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爱略特对《织工马南》中的很多事件的安排可以看出她在情节上对《圣经》的模仿,从而可以看出她的匠心独运之处。
  
  达斯顿和犹大的三个罪证
  《圣经》创世纪第三十八章二十五节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玛(被误认为作了妓女而受了孕)被拉出来的时候,便打发人去见他公公犹大,对他说:“这些东西是谁的,我就是从谁怀的孕。请你认一认,这印、带子和杖都是谁的?” 犹大通过这三样东西确认他儿媳是与他同寝而受孕,便知道冤枉了她,“从此犹大不再与她同寝了”。由此可见,犹大和他的儿媳同寝的三个罪证分别是印、带子和杖。
  《织工马南》第十八章有类似的情节:当高德弗雷发现他弟弟达斯顿的尸体和马南丢失的金子在一起的时候,他通过三件物品确认他面前的已经无法辨认的骨架是达斯顿的,它们分别是达斯顿的手表、印章,以及打猎用的鞭子,其手把是黄金镀成的,上面还刻有高德弗雷的名字。因此,手表、印章和鞭子同样成了达斯顿偷窃马南金子的三样罪证。
  
  抽 签
  马南故乡的人们的信仰带有很大的迷信色彩,当他们不能决定马南是否是小偷时,便采用抽签的方法,结果马南被冤枉,故乡的人都不再相信他,连他的未婚妻也离开了他,他在故乡无法再生活下去,便背井离乡,含冤离开了那里。马南因抽签被误断的情节和《圣经》中《撒母耳上》第十四章中的扫罗抽签误解了约拿单的情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扫罗求问神:‘我下去追赶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你将他们交在以色列人手里不交?’这日神没有回答他。……扫罗祷告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求你指示实情。’于是制签制出扫罗和约拿单来;百姓尽都无事。扫罗说:‘你们再制签,看是我,是我儿子约拿单。’就制出约拿单来”。但在百姓眼里,约拿单并没有罪,“因为他今日一同与神作事”。
  可见《圣经》中有过用抽签冤枉好人的事,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可行,马南故乡的人置圣经的教训于不顾,结果导致同样的悲剧发生在马南身上。
  
  四、主题上的原型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小说在整体上是对《圣经》《诗篇》第四十一章的解释,一开始马南最要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正好照应了圣经上的“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这句话,后来全村的人都相信抽签的结果,交头接耳地议论他,不再相信他:“一切恨我的,都交头接耳地议论我。他们设计要害我。”这部小说尤其是对第四十一章第十二节“你因我纯正就扶持我,使我永远站立在你的面前” 的解释,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马南从最初的被人诽谤、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后来遭遇失窃,到后来的爱碧的出现、达斯顿的尸体被发现、马南的罪名被洗清,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力量,马南行为纯正得到了好的报应,而达斯顿因偷窃露尸野外,死后落下了个臭名,高德弗雷因抛弃爱碧母女最终落个亲生女儿不愿认他作父亲的下场。可以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圣经的思想是吻合的,爱略特实际上在宣扬这样一种思想:不同的命运和前途总是与人们自身的所作所为、道德品质相联系的;因此每个人都得对他的行为负责。她认为人与人的亲善、互爱是最重要的品质,她通过作品揭示了“纯洁、自然的人际关系具有拯救作用” 以及“纯正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而行为不端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这样的人生信条。
  马南的整个心理历程实际上也在印证《圣经》上的话,马南最初对上帝虽然很虔诚,但他的信仰带有迷信的色彩,他相信抽签可以决定他的命运,还他一个清白,这显然是对圣经的误解,因为圣经上有过用抽签的方法冤枉好人(约拿单)的实例。因此马南和整个村庄的人的迷信导致了错误的结果,马南被错判偷了教堂的钱,这件事导致了他对自己信仰的怀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马南意识到上帝一直在他身边扶持他,使他得以在人前站立,他终于又回到了教堂,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不移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织工马南》的主题实际上是在宣扬《圣经》的思想,那么爱略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观,她在《织工马南》中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和绝大多数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一样,乔治•爱略特从小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受着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其父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笃信英国国教,而她的第一个老师路易斯小姐是福音派教徒。一八三二年爱略特被送到寄宿学校,她在那里又受到新教浸礼教影响,此外,她婶婶是基督教新教的循道宗信徒,爱略特受她婶婶的影响很大。
  尽管爱略特后来受其他思想家如查尔斯•布雷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但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异教徒,她曾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写信说,她认为基督教思想能对人的道德进行很好的制约。一八五一年,她在《西敏士评论》中看了对罗伯特•迈凯(Robert.Mackay)的书的介绍之后,她很赞成罗伯特的“科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的观点。她认为把科学和宗教分开是狭隘的,离开科学,真正的宗教是不能存在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