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意象”的美学价值
作者:李高杰
3. 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感受的方式。“以象达意”是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方式,意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其表情达意的方式,所以,意象的发展,丰富了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的方式。从最基本的借象达意到化象为意、化景物为情思,艺术表现的形式日臻完善,创造了我国独特的表达感受的方式。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象”可以表现不可以描写的东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艺术表现问题。绘画和诗歌理论以及创作中,都有一个虚和实的问题,这也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特点。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滚不坏的。他们的画也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静止的山水画里有音乐声音。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行时驴蹄的声音,画家在画面上传达了一种微妙的声音。其实不单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也是这样。戏剧中的一些程式,也是如此。艺术上的这些理论和实践,与意象有密切关系。
可见,意象的审美价值,不但在于对审美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人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趣味和深厚积淀,在今天仍然有较大影响,这是今天我们审视意象审美价值时应该充分肯定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高杰(1964-),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
① 陈鼓应.老子•第一章,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3).
② 同[1],老子•第二十五章(163页).
③ 王先谦集解.庄子•知北游,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143).
④ 陆机.文赋•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37).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龙•神思篇,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8).
⑥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2—53).
⑦[13] 周振甫.系辞上传,周易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91(250).
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经韵楼藏版影印,1981(459).
⑨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篇,(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⑩[14][19] 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41,3,267).
[11] 丁福保.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49).
[12]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04).
[15] 王大鹏、张宝坤等.中国历代诗话选•二南密旨(一)[C].长沙:岳麓书社,1985(55).
[16][17][18][20] 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934,320,316,681).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