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呼唤自由爱情的两个声音

作者:田俊武 朱 茜




  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比目鱼》这两部爱情悲剧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戏剧观、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特征等因素在各自戏剧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的无形渗透和影响。中国古典剧作家的思想观和审美观决定中国古典戏剧大多是大团圆的结局模式,因为它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人民善良乐观、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民族性格的表现。而西方崇尚的则是以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死亡作结的大悲剧,他们认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悲剧结局才最能产生悲剧效果,才具有悲壮的崇高美。鉴于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关照,这两种结局可谓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李渔的《比目鱼》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的结局显示的是大悲之后的一点喜悦,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惨死换得了两家封建世仇的和解;李渔的《比目鱼》结局显示的是大喜之后的更深层的悲哀,因为谭楚玉做了官,实质上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捍卫者。他们恢复到封建社会的和谐状态看似是个喜剧结尾,其实却是更大的悲哀。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田俊武(1966- ),文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文学编辑。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近年来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等知名刊物发表文章40篇;朱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 李 渔:《玉搔头·情试》,《李渔全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0页。
  ② 李 渔:《比目鱼·发端》,《李渔全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③ 李 渔:《蜃中楼·乘龙》,《李渔全集》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0页。
  ④ 李 渔:《比目鱼·携亡》,《李渔全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
  ⑤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⑥ 黄佐临:《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人民日报》,1981年8月12日。
  ⑦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页-第98页。
  ⑧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⑨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7页。
  ⑩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58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