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纯粹境界的探寻
作者:李 华 施新佳
朱自清在1941年总结抗战之前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时,说道:“抗战以前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28}他所说的“散文化”是指新诗发展初期的自由诗创作特点,而“纯诗化”是指重视诗歌的艺术特性,逐渐返回诗歌本来面目的创作,即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和现代派诗。梁宗岱诗歌理论的发生空间,正是中国白话诗已经取得成功,白话创作泛滥,走向末路的时代。他的诗歌主张,是对于中国初期白话诗的衰落,追求自身艺术性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追求,是对于当时诗坛“非诗”倾向的有力反拨。穆木天和王独清也在中国提倡纯诗,追求诗的音乐性和暗示性,但在上世纪30年代,穆木天却改弦更张,极力反对当初的诗歌探索。“左联”诗人也极力反对象征诗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梁宗岱对于“纯诗”理论的探讨,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综观梁宗岱的“纯诗”诗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梁宗岱在面对中西诗学传统上,采取的是一种高度现代性、创造性的诗学建构方式,与“五四”初期白话诗创作对待中西诗学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态度不同,梁宗岱在两种文化差异中,采取的是开放性的眼光,不仅汲取了西方的诗学观念,对中国两三千年的文艺传统也进行了学习、接受,从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独创性的阐释。他从文体层面、艺术层面和诗人艺术修养等角度,建构、完善了“纯诗”理论体系,成为上世纪30年代“纯诗”理论的重要倡导者。他以“纯诗化”的主张引领中国新诗走向了和“散文化”迥异的道路,对中国的“纯诗”诗学理论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更为中国新诗向现代化纯正方向的迈进,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华(1968— ),文学硕士,安徽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施新佳(1982—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①{12}{13}{19}{27} 梁宗岱:《谈诗》,《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第159页,第156页,第167页,第169页。
②③④⑤{11}{21} 梁宗岱 《新诗底分歧路口》,《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第200页,第201页,第200页,第198页,第198页。
⑥{26} 梁宗岱:《试论直觉与表现》,《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第335页。
⑦ 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⑧⑩ 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第135页。
⑨ 梁宗岱:《按语和跋》,《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14}{15}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页,第262页。
{16}{17} 梁宗岱:《象征主义》,《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第145页。
{18} 梁宗岱:《诗与真·序》,《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0} 梁宗岱:《从滥用名词说起》,《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22}{23} 梁宗岱:《论诗》,《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第124页。
{24}{25} 梁宗岱:《诗·诗人·批评家》,《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15页,第216页。
{28} 朱自清:《抗战与诗》,《新诗杂话》,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 梁宗岱.《宗岱的世界》[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 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4] 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 瓦雷里.《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 译[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