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纯粹境界的探寻

作者:李 华 施新佳




   梁宗岱认为,一首诗或一件艺术品的伟大与永久,是和它所蕴含或启示的精神活动的高低,精微,与茂密成正比例的。他说“人性是极复杂的,时代精神更复杂:最明显的不见得是最代表的或最持久的”{26}。梁宗岱举了身历德国两次极强烈的对外战争的歌德始终没有试着去反映当时的抗战情绪,而是毫不动容地歌唱个人的哀乐,却被德国人认为是最能代表德国民族性,也被欧洲人公推为西方近代精神的典型。而与歌德同时的以作战歌为职业的诗人,却早已默默无闻。由此可见,诗歌的理想境界,是那些关怀人性,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精神内容。梁宗岱进而指出:“一切伟大的诗都是直接诉诸我们底整体,灵与肉,心灵与官能的。它不独要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悦乐,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底奥义。”{27}因此,提高诗人的艺术素养,创造具有恒久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诗作,是诗人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
   朱自清在1941年总结抗战之前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时,说道:“抗战以前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28}他所说的“散文化”是指新诗发展初期的自由诗创作特点,而“纯诗化”是指重视诗歌的艺术特性,逐渐返回诗歌本来面目的创作,即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和现代派诗。梁宗岱诗歌理论的发生空间,正是中国白话诗已经取得成功,白话创作泛滥,走向末路的时代。他的诗歌主张,是对于中国初期白话诗的衰落,追求自身艺术性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追求,是对于当时诗坛“非诗”倾向的有力反拨。穆木天和王独清也在中国提倡纯诗,追求诗的音乐性和暗示性,但在上世纪30年代,穆木天却改弦更张,极力反对当初的诗歌探索。“左联”诗人也极力反对象征诗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梁宗岱对于“纯诗”理论的探讨,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综观梁宗岱的“纯诗”诗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梁宗岱在面对中西诗学传统上,采取的是一种高度现代性、创造性的诗学建构方式,与“五四”初期白话诗创作对待中西诗学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态度不同,梁宗岱在两种文化差异中,采取的是开放性的眼光,不仅汲取了西方的诗学观念,对中国两三千年的文艺传统也进行了学习、接受,从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独创性的阐释。他从文体层面、艺术层面和诗人艺术修养等角度,建构、完善了“纯诗”理论体系,成为上世纪30年代“纯诗”理论的重要倡导者。他以“纯诗化”的主张引领中国新诗走向了和“散文化”迥异的道路,对中国的“纯诗”诗学理论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更为中国新诗向现代化纯正方向的迈进,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华(1968— ),文学硕士,安徽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施新佳(1982—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①{12}{13}{19}{27} 梁宗岱:《谈诗》,《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第159页,第156页,第167页,第169页。
  ②③④⑤{11}{21} 梁宗岱 《新诗底分歧路口》,《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第200页,第201页,第200页,第198页,第198页。
  ⑥{26} 梁宗岱:《试论直觉与表现》,《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第335页。
  ⑦ 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⑧⑩ 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第135页。
  ⑨ 梁宗岱:《按语和跋》,《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14}{15}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页,第262页。
  {16}{17} 梁宗岱:《象征主义》,《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第145页。
  {18} 梁宗岱:《诗与真·序》,《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0} 梁宗岱:《从滥用名词说起》,《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22}{23} 梁宗岱:《论诗》,《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第124页。
  {24}{25} 梁宗岱:《诗·诗人·批评家》,《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15页,第216页。
  {28} 朱自清:《抗战与诗》,《新诗杂话》,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 梁宗岱.《宗岱的世界》[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 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4] 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 瓦雷里.《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 译[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1] [2]